本版导读
矿山安小家
当我们走进一户户煤炭农民工的矿山小家庭,就如同在面前展开了一幅浓墨重彩描画当代矿山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一个大雨天的夜晚,我来到澄河矿务局王村煤矿的单身职工大院,叩响了一户农协工的门扉。主人姓梁,25岁,陕南洋县人,他房间里日用家具齐全,还有自己购置的煤气灶、液化气罐、电饭锅,像个居家过日子的样子。刚结识的小梁,热情地领我走访了楼上农协工高斌的家。高斌个头不高,朴实干练,他说离开老家镇巴观音乡进矿采煤已4年了,现任采煤班班长,每月收入一千二三百元。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来矿后,他便在单身楼上租了两间房,一间住人,一间当灶房,屋里除日常用具外,还买了台21寸创维彩电。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居住的顶层楼漏水,灶房漏得更厉害,女主人说昨天晚上灶房里接了一大盆子雨水。农协工王炳贵也租了两间房子,他家除了彩电外还购置了VCD放录像。这位来自陕南柞水县的汉子对记者说,他带家属来矿上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矿上的子校比山区的教育质量高,娃娃还少跑路。再说两间房房租加水电费一月才40元,也不算贵。据该矿有关部门介绍,由于矿上单身楼房源宽裕,长期在这里租房住的农协工有100多户。问到顶层不少房子漏雨严重时,回答是:“漏水问题将很快解决。”
在黄陵矿业公司的单身职工楼上,带家属的农协工也比比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的单身职工楼设计比较合理,每间房靠门的半面墙都是水泥壁橱,足以放下小家庭的大部分衣物家什,因而每间房子尽管只有10来平方米,三口之家的食宿还是可以凑合的,租两间住就宽绰有余了。这里农协工的普通反映是房租贵,不少人埋怨:“大房连水电费一月130元,小房一月80元。如租一大一小两间住,一月也得交200元,这在韩城几个矿交五六十元足够了!”房租比外矿要高出两倍以上,为什么兄弟矿的采掘生产骨干还纷纷向黄陵矿业公司流动?原因很简单,几位农协工说,在附近其他矿一月才挣几百元,顶多千元左右,在这里一般工人一月都能拿到一千四五,高的一月能拿到2200至2300元。带着妻子在矿上安家的农协工杨胜奇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位井下二线工来自渭北的合阳县,他说一月他的收入在1400至1500元,多的拿过2000元。他每月的开支帐是:伙食500至600元,房钱水电费120元,妻子看病买药100来元。刨过这800来元的总开销,一月可以净落700至800元。而他前几年在铜川一家煤矿干的那阵,一个月的总收入才400多元钱。
由于我省的煤炭企业是依矿井所在的山沟而建,单身职工楼一般按每室住三至五人设计,随着大量的矿工家属涌入矿山出现的“房荒”,于是不少农协工家属来矿后,就采取租住农民和老职工的私房,或在山沟自购自建的办法解决住房问题。在蒲白矿务局白水矿,我采访了农协工周义民10多平方米的“斗室”。这位来自重庆石柱县的小伙刚刚30岁,带妻子和小孩租住一位老职工的一间瓦房,在矿上安家六年了。哥哥和弟弟来矿后,弟兄仨就在一起开伙做饭,由义民的妻子当炊事员。女主人告诉记者,孩子进了幼儿园,反正自己闲在家,为弟兄们做做饭、炒炒菜挺舒心的。
在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煤矿的山坡和沟塘等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职工和农协工自建的青砖瓦房。不少家户正圈起小院墙,购有彩电,装上了吊扇和土暖气,有的还在屋前栽花种树,养有小兔小猫或小狗。我们采访掘进队农协工老陈家时,就是由主人和吠叫着的黄狗一起迎进门的。陈师傅告诉我们,这个小院是他花4000多元买的,原来只有三间小房,凑合着够他们夫妻和两个孩子住。两个孩子上学开销大,爱人又没有工作,他们便开发利用小院里的一块空地,由妻子在矿上拾旧砖,买了些便宜木料,自己拉灯连夜砌墙搭梁建起了三小间砖木结构的瓦房。现在这三间新房租给了三位无房住的农协工,一月每间只收40元,既为别人解了难,也为自己的小家庭每月增加了收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这一户户的走访,使我们看到农民煤矿工的勤劳简朴和对富裕文明新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一些煤矿企业管理中的独到之处或不应忽视的薄弱环节。 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