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
(延安) 任永红
茂盛和我一个村,年龄比我大一点,但由于家庭原因,上学迟,成了我的小学同学,确切地说,也不是,因为他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转学了。他是开着自己的车子把我接到他京城的家里的。
小时侯,彼此不会有太多的交流,一则是我每逢寒暑假都会到一百里外的爸爸单位度过,二则是茂盛要忙着帮助父亲料理摆在街上的小摊,又可以抽空经营经营自己的业务,摆几十本小人书供大家阅读,每次收费二分钱。茂盛就在父亲这条街上上学,每天就靠几毛钱一碗油茶充饥,当然是父亲付钱。父亲戏称这是“不花钱的买卖”。每学期开学,茂盛从来不给家里要钱,他就是靠那一点小生意交得学费。他记得很清楚,借读费十元、学杂费六元,总共十六元。
那时侯,茂盛最大的心愿就是多进些小人书。他骑着自行车,怀揣几元钱飞往县城,走时带的那个馒头就是大半天的伙食。在吃上他是舍不得花钱的,为的是多买几本好书。看到刚刚拿到手的小人书,别提有多高兴了,心想这下又可以多换回一些学费了。车子骑得飞快,路过一个抽水站,他伏在水管旁大口大口的喝着,顺便洗一下脸,头发也搞得湿湿的,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茂盛的学习是刻苦用功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他一直名列前茅。记得高考成绩刚一出来,大家都惊呆了,比一本线高出三十多分,也是由于家庭的缘故,他只能委屈的上了一所师范大学,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大学毕业,他的研究生成绩也很高,可家里再也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正巧这时赶上了全国首次公开招聘,他如愿以尝被京城某学校相中。当时每月八百元工资,那可解了全家的忧愁。村里人问,八百元你怎么花呀?!其实要是早有这八百元,他的两个学习同样刻苦的兄长就不会过早的离开学校。
茂盛的父亲当过村长,有一定的威望,孩子的出息也是他一生的骄傲。可自来到京城,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几年前我来北京,茂盛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父亲接到北京,看看天安门。这次我又来到北京,还没等我说起,一向不太爱说话的他就打开了话匣子,还拿出了父亲在北京时的照片。为了了却这个心愿,他雇了一辆车,行程上千里,把父亲从家门口接到了北京城。或许是激动,神志不清的父亲一路上没有闭一次眼,父亲是在轮椅上看的升旗仪式,在毛主席纪念堂,坐在轮椅上的父亲几次试图站起来,鬓角挂满了晶莹的泪花。过完春节,在医生的劝阻下,茂盛把父亲送回了老家,随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
茂盛说,父亲在他这儿时表现得很精神,那也许就是精神的力量吧。其实茂盛的一生何尝不是靠着精神的力量才走到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