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06日

陕西工人报人物·读书 “功不在禹下” 神秘的芒果 欧阳修快马追字 为孩子们创造美丽的童话世界 林肯的胸怀 人生如书 读赵凝“忏悔书”有感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刘鉴新闻作品选》跋

当前版:第A4版:人物·读书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人物·读书
04

“功不在禹下”

——伯父吴亮平与《反杜林论》

□吴延飞

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五年多的历史。目前大家所能看到的《反杜林论》版本,多是中央编译局的版本。但是年轻的人们,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部外国名著被译成中国文字也有七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早早传播到我国,是与一位曾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老人分不开的。这位老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伯父吴亮平(吴黎平)。

伯父早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就是一位非常活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他曾与张闻天同志,合作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并且,自己独立翻译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著作。一九三零年,从莫斯科回到上海的伯父遭到王明的打击和迫害,但是,伯父革命意志并未消沉,此时,他以教书为掩护,开始了恩格斯《反杜林论》的译著。

当时,在上海确实是豺狼当道、白色恐怖,要秘密翻译一部二十七万字的宏伟巨著《反杜林论》,谈何容易!他所遇到的困难,常人是难以想象的。时值炎热的盛夏,酷暑难熬,白天,伯父乔装打扮成教师的身份,到大学里代课,以维持生计;晚上,则埋头于简陋的亭子里,挥汗译著;时刻还得提防国民党特务的跟踪盯梢;饮食起居更是没有规律。另外,《反杜林论》理论艰深,文字又佶屈聱牙,要把它变成中文,却不是一件易事,伯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了力求译文的准确,就在德文原来版本的基础上,要经常参照俄、英、日等几种文字的版本进行翻译。就这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首次成功地被翻译出来,并很快在上海江南书店出版。从此,这部不朽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就传播扎根于中国。

一九三二年,在中央苏区——江西瑞金,毛泽东主席十分高兴地结识了这位《反杜林论》的译者,并多次在一起进行研究。长征到达延安之后,毛泽东主席对伯父说,一些东西我可以不带,《反杜林论》我却带来了,还要继续学习啊!

一九四零年,伯父将《反杜林论》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校译,后由三联书店出版。一九五五年、一九七三年,伯父先后又将《反杜林论》的个别词句作了认真的修订,由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

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对伯父对马列主义书籍译著的贡献,予以高度评价。早在一九四二年,主席给何凯丰的信,就写道:“延安整风完之后,中央须设一个大的编译部,大批地翻译马恩列斯及苏联书籍,我想亮平同志在翻译方面有功绩,最好还是由他主持编译部”,“学个唐三藏及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文化革命期间,伯父被诬为“王明‘二十八个半’中的人”,主席当时气愤而又动情地说:“吴亮平与王明不是同路人,他不是什么‘二十八个半’中的,三十八个半也没有他,他对革命的立场是坚定的,对党是忠诚的,工作是积极的。”“我党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翻译家不多了,吴亮平有什么错,他有大禹治水之功啊!功不在禹下。”

一九七四年国庆节,我去看望伯父,伯父语重心长地要我要多学习,问我,“学过《反杜林论》没有?”我说,看过一遍,理论很深。伯父说,是难懂一些,文章本身论战性强,多看就能学懂。临走时,伯父送我一本他新近校译的《反杜林论》,并题写:“延飞学习用大伯一九七四、十、一”。伯父虽然早已作古,但他平易近人、爱护晚辈、关心同志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眼前;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永存的。

伯父曲折坎坷而又光彩照人的一生,和他所从事的事业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正气磅礴,大义凛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晚辈,我们是永远怀念和值得学习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