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反思“鸟巢”瘦身
·联响·
自从众多首都媒体披露“鸟巢”从7月30日起暂停施工、等待方案调整的消息后,“鸟巢”到底怎么了,就成了公众关注的悬念。前不久,北京市政府领导表示,将积极树立“节俭办奥运”观念,对奥运场馆建设方案进行调整,通过调整投入结构,追求平实而非奢华的筹办过程。这些报道,明白地解释了“鸟巢”停工的原因。
但是,引起舆论较大反响的,还是一些专家对“鸟巢”的安全性、设计是否合理的质疑。
之所以引起反响,不单是因为质疑的是一批“院士级”的建筑学权威,其意见足以引起政府和公众重视;还因为人们透过这一场质疑产生更多的疑问:既然“鸟巢”在安全、可持续利用、奢俭取向等方面存在许多争议,当初它是怎样顺利通过一轮轮的淘汰程序,从而作为最优方案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呢?
《燕赵都市报》的评论问责:“舆论不应保持沉默。当初在工程造价上没有提出异议,在工程安全上没有经过通盘考虑,而今却到了要对工程方案进行修改,重估其安全性的地步,这是否也是有关人员的失职?”
当初北京2008奥组委的官方网站“新北京,新奥运”,将全部13个设计方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公开展出。“其中被中外评委重点推荐的‘鸟巢’方案获票3506张,名列第一,表现出观众与评委在相当程度上的认同”,“经决策部门认真研究,‘鸟巢’最终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的最终实施方案。”
程序似乎是完整的,既吸收了普通观众的感受,也有中外专家的评价,最后是决策机构的慎重拍板;理念看上去也是正确和先进的,“节俭”、“可持续发展”等要素一个也不少。那么,昨天通过了,今天又修改了,损失也既成了。我们的决策机制假如想获得一点前车之鉴,该反思的是哪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