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24日
综合新闻
02

一家三代护鸟人

汉中素有小江南之称,这里自然景观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给大量珍稀动物提供了“安乐窝”,从国宝大熊猫、金丝猴到“东方之珠”朱鹮,以及在汉江南岸出现的鹭鸟群,更是西北罕见。关于鹭鸟群的形成,在当地流传着一袁姓农家三代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依然爱鸟护鸟的故事。

仲夏之晨,记者在城固县三合乡政府办主任的带领下,来到距县城12公里的二岭沟村,沿途堰水两边山林葱茂,一群群白鹭怡然自得地在池边觅食嬉戏,间或有人大声吆喝,也不会使它们惊恐不安,不由得让人惊讶。

来到爱鸟之家,葱绿的山林掩映下是一排青瓦土墙的农舍,第一代护鸟人袁长禄、陈秀莲两位老人已作古多年。袁家第二代护鸟人袁德山、胡紫芹夫妇也以70多岁了,他们的娓娓叙述将我们带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大炼钢铁运动破坏并污染了县城周围的山林植被、河流池塘,许多鸟儿被迫纷纷向比较偏僻的山区迁徙。1962年5月的一天,有两对金色羽毛的“牛背鹭”在袁家第三代千金袁秀芳问世之时,飞落在院前一棵胸径1.8米的百年老皂角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当时在百姓的传统观念里,这种鸟倚牛而生,是不祥之物,正当这对鸟儿马上要被枪杀之时,袁家现已过世的陈秀莲老人及时予以了阻止。从此,这两对鹭鸟便以袁家门前的皂角树为栖息地,筑巢繁衍子孙,两、三年就由两对繁衍成80多个巢,同时,另有大量的鸟也纷纷“慕名而来”,据90年代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系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统计,仅鹭科类鸟就有14700余只。袁家对面山上约60亩承包山林都成了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袁家也对这些鹭鸟倍加呵护,经常向方圆几里的乡亲和学生做爱鸟护鸟宣传。每到孵化期,陈秀莲老人便督促儿子、儿媳每天上山查看,不仅防止蛇、鼠、猫的侵扰,也防止不法分子掏鸟、打鸟。为了避免伐林对鹭鸟的惊扰,袁家人身居山里竟没柴烧!1992年9月,袁家女主人陈秀莲谢世,据说在她居住的屋顶上、院子中、甚至老人的灵床前都栖满了鹭鸟。人有爱,鸟有情,正是这里的人待它们不薄,鹭鸟不但每年按时回归,还带来了更多伙伴,1987年种群达4000余只,1990年达到万只以上,2000年增加到两万多只,每逢夏天,群鸟翩舞,遮天盖地,似一座天然养鸟场,种类也由初期的“牛背鹭”一种扩展到白鹭、池鹭、夜鹭。为了护鸟,袁家几代人蒙受了再大的的损失也无怨无悔。1990年,袁家被城固县政府誉为“爱鸟之家”,汉中市政府赠送了“爱鸟之家”匾牌,而后省林业厅为袁德山颁发了“爱鸟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后经当时任城固县委书记的李建民协调,有关部门才拿出了很少的一点费用以补贴袁家因护鸟而导致的损失,费用的数目现在为每年500元。

自从第一代护鸟人袁长禄、陈秀莲去世后,第二代护鸟人袁德山、胡紫芹义无反顾地“子承父业”,以70多岁的高龄为这一片鸟的净土默默奉献着最后的力量;第三代护鸟人袁文成、袁文华、袁文盛及其配偶固守着山里日子的清贫,沿着上一辈人的路继续走着,他们的十一、二岁的子女也对记者说,将来也要爱鸟、护鸟。

汉中记者站 汪砺锋 马凯蒂

胡紫芹老人手指的那棵皂角树,就是当初第一对鹭鸟“落户”的皂角树。 汪励锋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