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道德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现代文明社会,企业社会责任已不再是道德呼吁,而是刚性的制度约束。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8000”(简称SA8000)认证,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对童工、健康与安全、歧视、工作时间和工资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但在我国,社会责任似还未获企业完全接受和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实行“SA8000”认证管理并获认证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随着全球贸易的紧密及其“游戏规则”的变化,已经使中国企业品尝到了难言的苦涩,在未来则更面临严峻挑战。
今年5月1日,欧美等国家提高了商品准入门槛,开始强制推行“社会责任8000”认证。据广东省检验检疫局的资料显示,目前广东有七成企业不符合该认证标准,将面临损失大批订单的危险(8月31日《南方都市报》)。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已在沿海企业中接连发生。中山市一家500人的鞋厂,因工人工资未达到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而被客户停单两个月;一家台资鞋厂则因发生女工中毒事件而被全部撤单,几乎使企业陷入绝境。据调查,2000年以后,绝大部分欧美企业都对其供应商实施社会责任评估和审核。
可以看出,“社会责任8000”认证标准,已成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无法绕过的又一“壁垒”。业界专家认为,面对严峻挑战,与其消极对待、坐失商机,不如顺应潮流,积极应对。而且,愈早实施社会责任认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愈有利。
由于“SA8000”认证被认为是国际贸易中继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壁垒———“人权壁垒”。起初,政府部门和企业总是以不符合国情,或者认为这是西方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人权歧视政策,而不愿对此予以正视和积极应对。然而对一项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且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消极对待既不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无法使中国企业置身事外。残酷的事实也恰好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如今政府部门和部分企业已经转变观念,并已着手研究和制订中国的GB—SA8000标准以应对新挑战。
但必须认识到,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分担社会成本,不能仅靠企业的自觉或道德醒悟。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并进行有效的监管才能达此目的。资本天生的逐利冲动,利益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企业必须长久生存。诚然,承担社会责任将增加工人在福利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成本,或许短期内会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但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赢得社会美誉和认同,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为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保持企业的活力,实现企业的持久发展。
面对社会责任认证带来的挑战,志在全球贸易中分一杯羹的企业,除了积极应对,别无选择。对此,政府有关部门须在法律法规上以及完善监督方面,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态度予以推动,使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尽快适应国际贸易这一“游戏规则”,争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此外,推行国际通行的“SA8000”认证,对于理顺当下中国的劳资关系、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如农民工工资、福利等)也具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所以在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上,不但企业要有长远目光,政府部门更应如此。承担社会责任是将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则和趋势,谁也无法阻挡、逆转。 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