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煤城因煤而黑
铜川难以承载污染之重
本报讯 能源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弊端,使铜川市深陷环境污染而难以自拔。
铜川是一座因煤而兴的矿业城市,上世纪70年代,煤炭产量曾占到全省煤炭产量的54%。目前,全市有矿产地48处,大小煤矿282个,其中国有大中型煤矿12个,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600万吨。煤炭生产与消费一方面推动了铜川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长期依存单一模式,也使得多种弊端根深蒂固。
铜川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能源加工转换能力较差。据了解,铜川铝厂自备电厂是铜川境内目前唯一的火电厂,但年耗煤量较少,属于企业自办的小型火电厂。除此之外,煤炭加工转换目前主要为生产少量型煤,供地方居民生产生活使用,年加工量也较少。铜川境内缺少大型电厂、焦化厂、热电厂、煤气厂等能源加工转换部门,原煤大量外调,而电能主要依靠外部输入,这种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向运动,不仅加大了运输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铜川能源生产与利用之间利益大量外流。
众所周知,在铜川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的消费占主导地位,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落后的燃煤方式是造成铜川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铜川地处河谷地带,冬季易形成逆温层,静风率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使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烟尘及工业粉尘对市区大气环境造成的压力加大。
据了解,铜川市煤炭消费主要是水泥窑炉、工业锅炉和陶瓷窑炉等重大工业设备,这些设备大都安装了脱硫除尘装置,但生产过程本身缺乏清洁生产工艺和清洁生产管理,简单依靠末端治理的效果较差,加之设备运转费用高,环境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在线监测设备,企业脱硫除尘装置运转不正常,偷排漏排现象严重,烟尘及二氧化硫排放量仍然较大。取暖锅炉、土暖气、小火炉等各种小型取暖设备的普遍使用,则是造成铜川市冬季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