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辉煌何以承栽关中工业“衰落”之重
到关中不少企业采访,几乎都能听到一样的口头禅“我们也曾经辉煌过。”言外之意,眼下日子难过。这种言辞其实印证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关中老工业基地的市场竞争力正在迅速下降。
关中地区土地面积5.55万平方公里,人口2174万多人。据了解,“一五”、“二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24项布点在陕西,项目数居全国第二位。与这24个项目相配套,国家还在陕西安排了近50项大中型项目。在西安、宝鸡等地建成了50多个国防及机械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又在陕建成了一大批全国重点企业,共安排项目400多个,基本建设总投资达到186.5亿元,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0亿元。这些投资和项目的80%以上都在关中地区,使关中地区成为以输电设备、电力机械、飞机、汽车、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制冷设备、纺织机械等企业为主的重要工业基地。
可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骆驼”趴下了,“蝴蝶”不飞了,“黄河”断了流,“海燕”折了翅,“如意”不如意,“双鸥”远离去……一大批工业名牌迅速走向衰落,这其实是关中老工业基地一直在走下坡路最为直接的反映。
透析关中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很多:
关中老工业基地的机械、电子、纺织等支柱产业投资力度严重不足,产业发展落后于市场需求,影响了这些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有企业量大面广,目前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高于全国20多个百分点,形成国有股“一股独占”和“一股独大”的局面,改制企业很多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健全,企业社会负担沉重,内部管理落后,妨碍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资本重组;
大中型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行业缺乏在全国具有规模集聚优势的企业,重点企业大多未达到适度竞争规模水平,缺少上百亿元水平的高价值品牌,使关中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统一市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处于竞争劣势;
装备技术改造落后,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在现有生产技术装备中,水平仅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具有先进水平的不到15%,国内一般水平占65%,国内落后水平占20%;特别是绝大多数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核心技术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开发慢、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少,产品结构不合理;
受主业衰落困扰,渭南、西安、咸阳、宝鸡等关中工业基地的众多困难企业,或艰难维持,或“退二转三”,有的干脆关门,使得大批职工失业,这种“离制造业”的走向导致关中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跌再跌,比全国低了20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增加值不足全国水平的一半。
据了解,关中地区GDP占到全省的73%,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80%,如此看来,关中老工业基地衰落的状况一日不扭转,陕西经济社会事业缺少主导产业的强力支撑、三大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失衡、经济水平在全国位次不断后移等现状也就一日不会改变。
那么,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陕西到何时才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振兴关中老工业基地,并拿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