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08日
头版
01

职工为何对企业有感情

——采访陕西“法士特”齿轮公司札记

肖瑞卿是陕西法士特齿轮公司齿轮三车间的工人,现在开数控机床,一人看几台设备。记者问他累不累,小伙子一乐,“累啥呀,最早摆弄过手摇床,往后用过万能设备,一个人照看一台机床的日子能过,现在一个人开两台数控设备的日子也能过。企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收入也增加了,往后的生活有奔头了。”肖瑞卿说他和企业的感情很深,不仅仅是他在企业已待了十多年,经历了企业的风雨变更,更重要的是,他父亲是最早一批参与建厂的元老级人物,言传身教的结果使然。

如果说肖瑞卿是企业子弟,秉承了前辈对企业的感情,那么,齿轮三车间的工会小组委员郑红,则是从企业的发展轨迹中看到了希望,进而衍生出感情。她上世纪八十年代招工来厂。齿轮三车间是出口车间,产品销往美国等国家,人手不够,企业从附近陕棉十厂等企业招收了一批下岗职工分配给各车间。郑红说,这在几年前绝对不敢想象,那时,陕齿自己都快挺不住了。经过一系列改革后,职工保住了饭碗,收入上不封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因此,从车间主任到一般工人,没有人不珍惜今天。那么,身为“外来户”的招聘人员又是如何感受的呢?工会委员郑红却将他们的待遇讲得清清楚楚,如果在生产一线上班,和陕齿工人一样实行记件考核。工会有什么活动,总少不了他们,甚至工会连给职工发块香皂、床单等物品也给招聘工考虑一份,这些人家里有红白喜事或亲属生病,工会一样派人去。

职工对企业充满了深情,这份感情来自心底的信任。总经理李大开说,信任是双方的事,办企业一定要依靠工人的理解与支持。企业酝酿改革,铸造车间当时最小,内部准备实施记件工资制,谁知工人们不理解,50多人涌进了他的办公室“讨说法”。他当时只对工人说了两点,一是明天就恢复大锅饭,然后预备企业垮台;二是坚持记件工资,你们自己决定……职工接受了记件工资,计酬标准变了,工作态度跟着变。人人抢活干,找活干,半年之后,铸造车间成了全厂最好的车间,甚至连边角费料都回收了。“上班不一定拿钱,必须要创造劳动价值”成了工人的座右铭。初尝改革甜头的工人对企业前途充满了期待和观望。就拿买机器和贯标两件事来说吧,企业最困难时,好不容易留住了技术人员,想买一批先进的数控设备开发新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当时企业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买设备必将触及职工的眼前利益,他们有些迟疑。贯国际标准时,有的工人公开说,花大钱弄那事,不如先发几个月工资实在。在领导层看来,职工内心是支持改革的,希望企业形势好转,工人不理解一些做法,关键是信息源不对称和生活圈子太小。最终,职工们接受了在他们当时看来有些极端的做法。几年改革,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逐渐实现了共赢。今年五一前,企业还了工行1亿多的债务。国家今年税收超过3个亿。职工也得到了实惠,人均收入过4万。周边1000多名下岗职工在法士特重新上岗。面对变化,职工那能无动于衷?

本报记者 赵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