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09日
头版
01

朱开旺是一位普通的煤矿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痴心于发明创造。二十年过去了,他已是拥有几项国家专利的“工人发明家”,但他的生活条件和地位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

“工人发明家”朱开旺的人生之路

那是个初冬寒冷的阴天,采访朱开旺时是他骑着摩托将我带到他贫寒的家中。他住的是临建房,比周边农民的房子还差。看上去很旧的平房里并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朱师傅说破沙发、旧衣柜都是别人给的,连电视机也是一个朋友给的,没有电视柜,就临时放在一个炕桌上。家里很冷,但他家还未舍得生炉子。这就是身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被职工亲切称为“工人发明家”朱开旺的家。

今年43岁的朱开旺现在是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煤矿供应科的一名普通职工,他的差事是在井下看火药库,所从事的工作和他搞发明创造相去甚远。他说就这工作还得到了矿有关领导的照顾。在和朱开旺推心置腹的交谈中,他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作为一名普通工人,搞发明难,靠发明成果来维持生计更难。”

搞发明创造是为了工友的安全

1983年,生长在贫困山区、以3分之差高考落榜的朱开旺,被招工来到下峪口煤矿当一名农民协议工。在工资不高,又要供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上学的情况下,自己靠省吃俭用攒钱购买有关书籍,钻研采矿、机械设计等20多门大专课程,记下20多万字的笔记,并结合生产实际撰写科技论文19篇。由于他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子,井下发生什么难题,区队领导都乐意听他的。一次,在1313回采工作面,因数架铰接顶梁未有铰接,造成“推掌子”。朱开旺白天上班,晚上绘图深思,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建议队长采取强制放顶措施,他为此还写了《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分析与处理》的论文,队里采用他的建议后,使生产很快恢复,还节省材料费2.4万元。由于他在岗位上钻研技术,解决了众多难题,他干上了采煤班班长、副队长。但真正搞起发明创造是缘起于一次安全事故。

1993年,已转为全民合同工的朱开旺由采煤队调到掘进队。他在一次组织本班工人架设永久支护棚时,不幸被顶板上掉落的一块矸石砸伤。在医院里他想:“作为一名掘进班的班长,保护自身和工友的安全,是我最大的心愿。”正是从这个善良的愿望出发,朱开旺从此走上了艰难而又苦涩的技改发明之路。

耗尽心血换来“前探梁”专家之称号

自从有了搞技改发明这个想法后,朱开旺像疯了似的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了读书钻研上。在当初沟塘那间不足18平方米的小屋里,他忘记了看电视、逛街,一下班就坐在屋里绘图纸,搞研究,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视力也从1.5降到0.5。领导关心他,让他去西安住院看眼睛,他只住了三天,又返回矿上。

通过一年多的钻研,他发现,国内外当时已有30多个种类的“掘进临时前探支护”,基本上分为长梁结构和铰接结构两大类型,两者都不能同时起到前探和防倒的作用。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