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资金就是经济动脉流淌的血液,榆林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
金融界争做榆林经济建设坚强后盾
在榆林市人民银行采访,一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从1995年到2004年11月止,当地的工行、农行、建行、中行、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加在一起,由以前的26.6亿元,达到236.22亿元,每年平均以27.5%的速度增长;贷款也由35.4亿元,上升到190.18亿元,每年平均以20.5%的速度增长,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国,这也与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同;而资金的投放量,最高年份投放达9.6亿元,今年为-0.95亿元。经济学家认为:榆林地区高速增长的经济,拉动了当地的需求,群众的收入增加,将钱存入银行,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以前是贷款比存款多,贷款主要是国家投放的。现在存款比贷款多,由资金匮乏变为资金充裕地区,当地经济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因为资金充足,国家投放的资金减少,今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因工作原因,记者曾多次采访过当地的一些金融机构。那时见到各家的行长,一谈当年的经营情况,对方往往这样回答:计划少亏几百万或减亏几千万,年年都在减亏,可年年仍在亏。没有几家盈利,就是盈利,也不在帐面上做文章。
榆林以前是纯农业地区,没有工业,商业也惨淡经营。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落后,也自然反映在各家商业银行的帐面上。再加上思想及管理等原因,不亏才怪。因此有人说:金融单位的经营好坏,最能反映当地经济建设的情况,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自从榆林发现了煤、油、气等资源,国家又将其确定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从1985年起,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当地拉开了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当地的金融系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榆林市支行信贷科副科长温向阳谈到这方面的事情时说:人民银行是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制定货币信贷政策、这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同。掌握贷款资金数量,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其中有这么几项服务措施:每年为当地大的建设项目解决资金不足,高达3亿~4亿元;其次是再贴现。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