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22日
科教·文卫
02

关注学生的“精神残缺”

·魏俊兴·

媒体披露个别学生虽学识一流,却因“道德”考核不过关或“修养不及格”而被用人单位淘汰,这说明“精神残缺”问题,是摆在人们尤其是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精神残缺”表现在,学习上不得高分不争第一似乎“活不下去”,拿青春换荣誉、争光环(与有上进心是两码事);在生活上铺张浪费、讲排场图阔气,把自己的“潇洒”建立在父母的节衣缩食上;在为人处事上或唯我独尊自私自利,或目无法纪自由散漫,或随心所欲不讲礼貌,或拈轻怕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或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在心理上对强者嫉妒对弱者鄙视甚或欺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强说:“考进浙大的学生,大多是高分考生,分数越高,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三分之二已经‘精神残缺’”可能这估计有点夸张,但存在类似问题的学生绝非少数,却是不争的事实。“精神残缺”所造成的结果,就个人而言,轻则或暂时失利或碰壁较多,重则影响或有可能毁掉一生。对社会来说,则培养了一批不合格人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家庭在教育方面轻视以至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智育第一,唯分独尊”的误区;其次是衡量人和人才的标准(政策、制度)有偏差;三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然,对已成年的大学生来讲,也有个人不注重道德修养或在改正行为方式方面存在不足的因素。

由此可见,学生“精神残缺”问题,到了该引起学校、家庭以至全社会重视且不重视不行的时候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