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28日
北国周末-焦点话题
02

此情可待成追忆

——跟踪采访权佳果26年的经历

(上接第一版)

报道权佳果的通讯稿当时虽未能公开发表,但这以后多年我们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1984年春,担任蒲城贾曲中学教师的权佳果参加新成立的渭南教育学院(今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首届招生考试,并以中文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录取。得知这一消息后,已调陕工报当记者的我,立即赶到渭南去看他。由于有5年前8500多字的“难产”新闻稿和调查记录垫底,我仅在该校采访了两三个小时,便于次日拿出近3000字的通讯稿。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当时的形势,我不得不在行文中运用了“春秋笔法”,即将权万言书中对执政党所执行的极左路线、政策,以及发动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决策的直言批评和抨击,与揭批林彪、“四人帮”,以及批判“两个凡是”挂在了一起。好在报社与部门领导并未见过权佳果的万言书原文,也不知道5年前上面什么人有过“不宜报道”的指示,因而通过两级审稿只是将篇幅压到1500字。这就是发在陕工报1984年4月10日二版最下部,题为《坎坷成往事坦途在今朝》的报道。此文在当时也曾引起一些读者的注意,但由于引用“万言书”有关内容的“棱角”被磨掉了,处理的篇幅和位置也不显眼,因而那次公开报道并未在全省引起应有的关注与反响。

时间一晃又是20年,去年12月底我与改版后的《北国周末》主任谈到这一被压了20多年的传奇人物时,得到大力支持。经与社长商榷,很快定下了这样的报道方案:给一万字的版面,放开写,还要配照片,文图并茂。等待了26年,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于是我在元旦前冒雪前往渭南采访权佳果,元旦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又赶到蒲城查阅权的案卷,并到权的家乡西贾曲村采访了权佳果的父老乡亲。与我合作写稿的渭南市广电中心干部李高田君是权的同乡,他对权的过去、现在,连生活习惯也非常了解。这次报道中有他出大力,终于在本报元月14日推出了9000余字的长篇特别报道:《37年前,敢捋文革“虎须”的关中愣娃》,接着又于21日推出《奇人权佳果续话》。两篇报道总字数达1.6万字,文头还加了发人深思的导言。这次连续报道,总算我在退休前了却一桩心愿。多年来,我总觉得欠权佳果的,也欠社会的一笔文债……

转眼一切已成过去,包括权佳果的11年牢狱之灾和为原汁原味地报道其人其事前后26年的漫长等待。但这绝不会成为过眼云烟,它给社会留下了沉重的回忆与思考。愿这种让记者把新闻写成“陈闻”的“新闻马拉松”现象,同权佳果当年的“思想罪”、“建言罪”现象一样,都成为一去永不复返的历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