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2月04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社会百态 不能忘却的纪念 他们的精神家园 遗失 影视“镜像”折射中国社会变迁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社会百态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社会百态
04

影视“镜像”折射中国社会变迁

在中国电影刚刚迈入100岁的2005年,电影票房来了个漂亮的鹞子翻身,人气直线上扬。而中国影视业前所未有的开放力度,也让电视荧屏更加拥挤、闹猛。

然而热闹背后,却是更多的冲突和碰撞。回望堪称“影视年”的2004年,《天下无贼》呼唤道德回归,却无奈春节前期作案的高发;市场成功艺术价值却被诟病,张艺谋现象凸显文化焦虑;《中国式离婚》折射婚恋畸变;新“红色经典”改写不了过往的记忆……一些热门影视作品如同一个个“镜像”,让我们从中看见社会,直面现实,在热闹过后留下了深厚余味。

《天下无贼》呼唤道德回归

今年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取名《天下无贼》,号称国内首部贺岁图书的《天下有贼》也跟风而上。

导演冯小刚每一次出手,都能击中当下中国人的敏感神经。2003年岁末的《手机》、2004年岁末的《天下无贼》无不如此。

贺岁喜剧《天下无贼》的故事说一对以诈骗为生的年轻夫妻,遇上了民工“傻根”,被他近乎无知的善良感化。傻根压根不知道天下有贼,身揣打工赚来的6万元巨款登上返乡火车,吸引无数贼类尾随。而为了捍卫傻根“天下无贼”的幻觉,贼夫妻和众贼一番生死恶斗。

现已突破亿元大关的票房证明了《天下无贼》的市场成功,却不能说明它的“道德说教”成功。爱较真的重庆媒体报道称,从11月份以来,因被盗、骗、抢而前来求助的民工人数大幅上升,不断涌入重庆市救助站。

其实,被“贼”施以黑手的岂止民工?今年以来频现于报端的黑奶粉、黑米、黑油、黑心棉等事件,不也是因为有人作奸犯科,“贼”胆包天?天下贼多,贺岁电影也就变成了尖锐讽刺。难怪许多善良的观众高高兴兴走进影院,却一不小心掉下泪来。

《中国式离婚》折射婚恋畸变

2004年,由陈道明和蒋雯丽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热播中国大江南北。婚姻剧畅销并不奇怪,但《中国式离婚》引发的全民大讨论却令人瞩目。有评论说,只要你是中国男人、中国女人,就一定能在这部电视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就拿上海来说,今年登记离婚比去年同期增长30%,远远高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比20年前增长了20倍。其中,43%因婚外情离婚,民政局每发七张结婚证,就要发一张离婚证。由此,不难理解《中国式离婚》会高居上海的收视率榜首。

有资料显示,近50年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20世纪50年代的离婚高峰中,全国出现了110多万对离婚者;文化大革命中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多万对,第三次高峰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这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快速攀升的势头。

看似平淡的《中国式离婚》其实很犀利,它将婚姻中的“背叛”行为一网打尽:心的背叛、身的背叛和身心的背叛。这也正是中国第三次离婚高潮的鲜明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和空前的性自由,中国人的婚姻却岌岌可危。

新“红色经典”改写不了过往记忆

2004年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一纸《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让新编“红色经典”热潮退却。

放眼当下电视屏幕,戏说清宫的热潮未退,戏说红色经典的激情又至。《小兵张嘎》《红灯记》《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色娘子军》……令人目不暇接。一代中国人甚至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俨然成了电视剧市场中有待发掘的富矿。

其实,改编红色经典本身无可非议。经典的魅力本来就在于吸引人们不断重新解读、重新改编。经典的传承,也要通过后人的不断改编而实现。然而,这一波红色经典再创作热潮只以娱乐为目标,以赚钱为目的,非但不能激活人们关于革命年代的集体记忆,反而犯了众怒。

电视剧中的一些恶俗情节令人咋舌:忠诚的地下党员阿庆嫂,竟然成了与胡传魁和郭建光都有情感纠葛的风流老板娘。苦大仇深的吴琼花和家有妻子的洪常青生出缠绵悱恻的恋情……难怪广电总局态度严肃地指出,目前在红色经典电影改编电视剧中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等问题。

无疑,尊重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尊重“红色经典”中的时代精神,是试图改编者的唯一出路。而在眼下这个以周杰伦、好莱坞大片、瑜珈、网络书写等等为热门文化符号的时代中,红色经典如何存续?这不是个简单问题。

张艺谋现象凸显文化焦虑

如果说近期众多影视作品因为呼应社会现实而倍受关注,中国电影的标杆人物张艺谋则日益脱离现实,并频频遭到批判。2004年,张艺谋和他的武侠大片《十面埋伏》继续以逾亿元的票房成绩占据国产电影榜首位置,却招来一片倒彩声。这部形式唯美、技术精良而内容空洞的影片,获得了商业成功,也被国内评价为艺术上的滥竽充数。

耐人寻味的是,《十面埋伏》在美国却大受欢迎。美联社日前评出的2004年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中,《十面埋伏》列为第五位,被评价为“2004年最绚丽的电影”。是杰作?是败笔?一时间,张艺谋现象众说纷纭。

张艺谋试图“轻装上阵”,用《十面埋伏》带领中国电影从重重困难中突围。他将中国电影历来推崇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思考全部抛弃。但指引他突围而出的道路,不过是好莱坞商业大片模式。这无异于全盘西化,难怪西方大声叫好。而在雅典奥运会上,张艺谋精心导演的代表中国文化的八分钟演出,更遭到无数口诛笔伐。批评者质问,大红灯笼、京剧和短旗袍……难道这就是我们向世界展示的中国文化?

2004年,张艺谋之于中国文化娱乐,如同足球之于中国体育,承载了太多内容。张艺谋现象折射出当下的文化焦虑。令人高兴的消息是,张艺谋的下一部影片《千里走单骑》据说将回归现实主义题材。但愿这不是另外一个象征:传统文化的突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千里走单骑”所能实现的。 口辛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