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刘不吃黄鳝说开去
□文/田家声
家乡产黄鳝。黄鳝者鳝鱼也,也叫泥鳅,家乡人称其长虫鱼。它无鳞无鳍,似鱼非鱼,通身腻滑,匐匍而行,似蛇非蛇,常栖于淤泥之中,也可在水中游弋。
黄鳝可食,味美,富营养,人称“水中人参”。童稚时,跟随大人去秧田除草或捉虫,脚下常常踩着滑溜溜、软乎乎的东西,将手猛插入泥内,出水面那食、中指间牢牢夹着的必是黄鳝无疑。有时我和父亲一老晌可捉七八条之多。就地剥了皮,于清水中反复洗净,把那红白相间的净肉拿回家,经母亲用刀剁作小段,或焖,或烧,或炖,或炒,都是一味最好的下饭菜肴。
相传宋朝的时候,康王赵构一次被金兵击败,逃至会稽乡间。正当饥肠辘辘之时,当地一农夫献上一碗豆腐泥鳅汤,康王狼吞虎咽般一口气吃下,啧啧称好,感激不尽。后来康王登了皇位,特赐此食品名为“银龙白玉脂”。而那位救过他命的农夫也得到了恩偿。从此,泥鳅成了贡品,身价陡增,以致会稽一带泥鳅欲绝。这不过是传说而已,不足为信。
据说,著名作家(诗人)公刘先生不吃黄鳝。缘由是这样的:据诗人母亲说,1962年的时候,她听说儿子摘了“帽”,立即去市场买了几尾黄鳝,又十分虔诚地拿到河边放生。鳝谐善,其寓意望儿子终生以善为本,好好做人。后来,她将此放生鳝鱼的事告诉了公刘,并嘱儿子不许吃黄鳝。这是一个伟大的母性真善的教诲与体现。公刘是个孝子,他将母亲的亲切教诲铭记心间,从此以不再吃黄鳝永志以善报母的决心。难怪作家的诗文笔锋犀利,爱憎分明,字字句句全都闪烁着至善至美的火花。这不能说作家不是受伟大母亲的精神感染和行动熏陶所致呵!
我的嗜食黄鳝缘于小时候母亲压根儿就没阻拦过我说黄鳝不可吃。然而,我从心底里崇尚公刘母亲煞费苦心教儿以善为本、好生做人的博大胸怀和满腔热忱。
于是断想:倘若我们天下所有嗜食黄鳝的诸公都能从那位伟大母亲那里得到一些启迪,多做善事,那我们吃的就不是黄鳝了,而吃的是至善至美,仁义道德,终归会吃出一个太平盛世来。
好哇,黄鳝,你那里是什么“水中人参”,分明是“观音菩萨”显神了!
黄鳝呵黄鳝,愿天下人都虔诚地像公刘那样的不吃你——终生以善为本,何愁天下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