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建议零售价”
究竟在建议谁
本报讯 近日,西安市民汪小姐在北大街一家商店以98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件上衣,而这件上衣标签上所注明的建议零售价为389元。买到一件标价与实际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的商品,几乎是每一个消费者都有过的经历。
“建议零售价”漫天飞
在康复路附近一家商场,一件毛衣标签上打出的“厂家建议价”是388元,实际的售价仅为68元。而轻工一家服装商场售卖的某品牌保暖内衣的建议零售价高达278元,实际售价88元。笔者粗略算了一下,大多数衣服的售价都比“建议零售价”低出20%-80%。
不止是服装,笔者在某家超市看到,某品牌牙膏的建议零售价为4.2元,而超市所标的实际价格为2.1元。在笔者一天的调查中,大至家电、手机,小到牙膏、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均有建议零售价的“指导”。
“建议零售价”从何而来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建议零售价”的推出,初衷在于避免商家擅自抬高商品零售价格,维护产品品牌形象,是替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价格的一种提议性企业行为。
而一些厂家为使商品早日卖出,有意将建议价定得很高,使其成了厂商联手“蒙蔽”消费者的手段。“建议零售价”有的是厂家直接做好标签,有的则是商家后期印制再放上去的,纯属一种商业促销手段。
“建议零售价”在建议谁
针对建议零售价出台的初衷及“变质”的性质,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大家均表示不会相信建议零售价上所标注的价格,认为目前大多数的“建议零售价”定得太高,形同虚设,“不是为了服务消费者,而是在帮零售商兜售商品”。
面对消费者如此的不信任,商家会作何感想呢?所谓的“建议零售价”究竟在建议谁?! 本报实习生 史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