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3月29日

陕西工人报社会 解决教育不公应有治本之策 少林功夫申报“遗产代表作” 国资“蒸发”必须“问责” 走访茂陵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社会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社会
04

走访茂陵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播出后,在全国刮起探寻汉武帝及大臣密闻的旋风。前不久,我到了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茂陵,也就是现在的茂陵博物馆。

博物馆馆长王志杰在汉学史研究方面是专家,还是全国劳动模范,一谈起汉武帝刘彻、霍去病、卫青时,他向我讲述了茂陵的许多故事。

陵墓建筑宏伟 陪葬品奢糜

茂陵始建于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汉书》记载,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茂陵的修建,共延续了五十三年。据史书记载,当时把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花费在陵墓的修建上,因而陵墓的殉葬品极其奢侈豪华。

王馆长说:茂陵封土全用夯土筑成,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定。他拿出一本《关中记》上面写着:“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经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35.5米,底部东西231米,南北234米,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在问到陵园规模时,王志杰说:据勘察:陵墓呈方形,东西垣墙430.87米,南北414.87米,墙基宽5.8米。与关中记“茂陵周三里”的记载基本相符。除南门已毁外,东、西、北三面门阙遗迹仍尚存。

汉武帝修建陵墓,花费时间长,耗资巨大,因此陵墓内殉葬品极为奢侈丰厚。王志杰说:除武帝身着金缕玉衣外,还有无数金银珠宝。《汉书·贡禹传》:“茂陵埋葬的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相传还有唐渠国王贡献的玉箱、玉权和武帝生前所读杂经三十余卷,盛于金箱,也一并同埋进墓内。

贵族大臣墓多 出土文物瞩目

茂陵陵区大型陪葬墓二十余座,皆武帝朝之勋臣贵戚。有汉武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等墓葬。历年来附近出土的历史文物极为丰富。馆藏文物达41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件。在博物馆展览大厅,记者看到了馆内陈列的有汉代花纹的空心砖、瓦当,各种陶器、铁器、青铜器、玻璃壁与大型青玉雕兽纹铺首,而鎏金马和鎏金高擎竹节熏炉就更是稀世之宝。鎏金马的比例匀称,体态矫健,昂首挺立,大有一发千里之势。它在古书中被称之为“天马”或“金马”。而鎏金高擎竹节熏炉既是宫庭实用之物,又是精致华美的工具。所谓“高擎”即相当于现在的“落地式”。其用途是燃点熏香,燃香后,青烟自博山式炉熏的透雕孔隙中,袅袅而出,弥漫盖上峪间,景象尤为动人。

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 石雕堪称一绝

如今的茂陵博物馆实际是在霍去病墓冢的基础扩建的。该墓在汉武帝东约一公里处。

霍去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抗击匈奴侵扰的青年将军。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命年仅18岁的霍去病率轻骑八百,深入敌巢,歼敌两千多名,被封为骠姚校尉。此后,霍一连六次出击打败匈奴,打开了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的交通,对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以及中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汉武帝以霍去病功高,封其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侯,与卫青齐名,并欲为其修建府第。而霍去病慨然答谢:“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种爱国无私的精神,不仅为武帝所钦佩,也为后世人所尊崇。

霍去病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为此,汉武帝十分痛惜,为表彰他在河西大捷的战功,修建了一座用天然石块垒成,形似于生前作战祁连山的墓冢,并用巨石雕刻各种石人、石兽散置墓上,以加强“山”的气势。

记者来到霍去病的墓前,但见墓碑上写着“汉骠骑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病墓”,落款为:赐进士及兵部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御史毕沅书。日期: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

在此,我站立许久,似乎能听到霍去病骑着汗血马,带领汉家军正在黄云白草间奔驰,征战的号角,伴随着马嘶风吼,一派“马蹄阵阵风沙急,落日余晖照铁衣”的景象,使人顿生慷慨激昂奋发豪迈之气。

这里的大型石刻十七件,气魄恢宏,风格豪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雕刻是“马踏匈奴”。使用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马的形象刻画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象征着当时的汉王朝军事实力的强大,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在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拳屈作狼狈挣扎状,蓬松凌乱的须发,更显得惊慌失措,声嘶力竭,昭示出来犯者的下场。

图(一)霍去病的墓碑。

图(二)石雕“马踏匈奴”

本报记者 柳江河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