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4月21日

陕西工人报交通新闻 我国加紧制定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 图片新闻 省高速与咸阳联手保“省门第一路”安全 图片新闻 千河立交工程开工 放飞梦想 成就辉煌

当前版:第A2版:交通新闻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交通新闻
02

放飞梦想 成就辉煌

——记陕飞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胡晓峰

(上接一版)

胡晓峰上任初期就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治理企业必须先治理文化。陕飞地处三线,远离大城市,朴实无华是陕飞文化中的积极基调,但陕飞文化存在大量的落后元素,要将陕飞建设成现代化企业,必须重塑陕飞企业文化。胡晓峰倡议组建了陕飞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委员会,并亲任主任,通过三个阶段、五年时间,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初步构建了陕飞新文化体系。

胡晓峰首先主要抓企业识别系统的建设,用他的话说是给企业“洗脸穿衣”。胡晓峰牵头策划并发布《陕飞形象识别系统手册》,通过一年多的宣传,陕飞从此有了自己独有的形象特点。

在党委的配合下,胡晓峰紧接着主持开展了陕飞新文化大讨论。此间,他发表了大量有关观念方面的引导性文章和讲话,如《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马上”是多久》等等,提出“诚实、和谐、进取”的企业理念。也是在这一阶段,在胡晓峰的直接领导下,陕飞的四大文化宣传载体即互联网站、电视台、陕飞集团报、陕飞文工团得到长足发展,他给宣传载体确定的“内鼓士气,外树形象,引导文化,活跃生活”的工作宗旨有着深远的意义。

最后,在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协助下,陕飞诊断原有企业文化,出台了《陕飞集团基本纲领》、《陕飞集团新文化纲要》、《陕飞集团员工手册》。一系列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使陕飞职工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今日的陕飞的确让人刮目相看。

胡晓峰对职工生活十分关心,2004年中秋节,他亲临科研生产现场,把月饼送到正在加班的职工手中。

迎接挑战 志在必得

陕飞集团是航空工业中重点型号研制任务最为繁重的企业之一。面对严峻形势,胡晓峰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略,更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胡晓峰同时担任国家5个重点型号研制项目现场总指挥,他统领全局,闯关夺隘,先后将5个型号飞机送上了蓝天。

特别是在中央军委高度重视的某重点型号研制中,胡晓峰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那种激情进取、挑战极限的拼命精神感人至深。面对型号任务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是利用现有平台改装还是对运八飞机来一个全新的改造?如果选择前者,时间够,风险小,成功率高,但前途不大;如果选择后者,则可以在完成型号研制的同时,推出一种全新的平台,不仅了却几代航空人的夙愿,也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增加一个新机型。

然而这种选择风险极大,时间紧,周期短,假如在规定时间里搞不出来,整个型号研制就会受阻,以致耽误大事。以胡晓峰为首的陕飞领导集体经过反复论证,决意选择后者——坚决干新平台,并得到了总装备部的最终批准。从项目立项批复的那一天起,胡晓峰就“把脑袋别在了腰里”,在型号研制誓师大会上,胡晓峰说:“如果因为我们的选择错误而影响了国防建设,那么我们就是国家的罪人、历史的罪人。但是,我们决不做罪人,我们要做国家的功臣!”

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列出了研制新平台的八大技术难关,认为依靠内部挖潜、外部借脑,引进先进技术,其技术难关是可以突破的,只是时间不够。按照常规,飞机从设计、制造、安装、试飞,加上一系列地面试验,起码需要5年时间。但困难并未难倒胡晓峰,他日夜都在思考着如何缩短工期的难题。

冲动是胡晓峰性格中的一大特点,但他决不盲动。在组织这项被陕飞人视为“生命工程”的型号研制过程中,胡晓峰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他首先出色地完成了公关动员工作:在内部,全体陕飞员工的激情被充分地激发调动起来,层层立下军令状,签署责任书,可以说是群情激奋。更为可贵的是胡晓峰能够让这一高昂的情绪一直持续到飞机上天。在外部,他游说上级各个部门,争取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在型号研制的各个阶段为陕飞大开“绿灯”。

他有效整合了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补陕飞之缺。在设计上大量“借脑”,调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数百人次,长期为陕飞服务;在制造上大量借力,数十家单位为陕飞提供充足的物力支援,陕飞成了全国各路大军会战的战场。

他大胆尝试了并行工程的管理思想,将设计、工艺、工装、零件、部件、总装、试验、试飞这一系列串联过程并行展开,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时间资源潜力,高度交叉,平行作业,创造了一种可以大大缩短工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与重点型号研制同步,胡晓峰带领一班人争分夺秒加快研制保障条件建设,亲任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数亿元的基础建设,大部分设备、设施都赶上型号研制节拍,为型号研制唤来了“及时雨”。

胡晓峰过人的信心和毅力影响并推动着全体陕飞人顽强拼搏,陕飞终于取得了挑战极限的胜利,将人们认为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2005年1月,从陕飞集团传来喜讯,国家某重点工程经过陕飞万名职工艰苦奋斗,仅用了短短20个月就将一架全新的飞机送上蓝天,陕飞人创造了人间奇迹。总装备部、国防科委、中航二集团的贺电给予陕飞极高的评价。

推进改革 激发活力

胡晓峰擅长宏观战略的思考,很少拘泥于战术层的问题。5年前,在一片“航空无为”的主流声浪中,胡晓峰坚决地提出只有航空产品才能解决陕飞的根本问题,必须集中陕飞有限的资源,竭尽全力做大做强航空业,从而为陕飞的发展方向明确定位。他亲力亲为,带领一批精兵强将勇闯航空产品市场。

在成功获得第一个重点型号项目后,组建了力量强大的航空产品市场部,目前以运八飞机为平台的重点型号已经发展到7个,航空产品的直接效益使陕飞走出了低谷,“航空为本”的思想终于回到陕飞干部和职工的头脑之中。

陕飞开始围绕发展航空产业这一目标展开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工作。“不断巩固中国能力最强的中型运输机生产基地、特种飞机研制基地的市场地位,努力争取成为大型运输机的总成基地”这一清晰的目标在陕飞已经深入人心。

胡晓峰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大刀阔斧。在他的领导下,陕飞完成了三次重大的体制改革。第一次,完成陕飞航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第三产业和社会职能四大板块的分离。第二次,在成功争取到2.36亿债转股政策后,实施陕飞公司化改造。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所有生产车间、生产辅助车间经过资产、人员、业务重组,被改组为专业厂、经营性公司、管理型公司,分别实行基于二级核算的联利承包责任制、资产经营承包责任制、联则联费责任制。第三次,组建陕飞集团,实现战略层和战术层分离,进行流程再造。通过这三次重大改革,陕飞已由原先的工厂化企业变成严格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起来的现代企业,其产权关系、内部机制、体制、管理及运行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与改革治理结构同步,胡晓峰领导了制度体系的重建。在他超前思维的指导下,陕飞构建了一套积极进取的政策体系,特别是母子公司责权利关系、干部任用和薪酬制度、新型工资结构和分配结构等,被许多兄弟单位所效仿。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在陕飞统治长达30多年的平均主义分配机制被彻底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全员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凭业绩定收入的新机制,政策大幅度地向一线科技人员倾斜。同时旧的用人机制被彻底打破,并被领导干部竞聘机制取而代之,有的普通工人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领导干部因末位淘汰制而被降级或成为普通职工。而人力资源工程的实施,技师评聘制度的改革,为广大职工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搭建了极为广阔的舞台。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身为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胡晓峰,在企业的每一次变革中,既要从国家政策、企业管理、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又充分考虑陕飞的特殊情况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合适地把握时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梯次展开。每一次变革既是前一次变革的继承,又是后一次变革的基础。他始终能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善于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既充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又保持职工队伍的团结稳定,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他上任几年来,尽管陕飞的改革力度一再加大,但一直都是平稳地推进。

胡晓峰推动的这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给陕飞人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新的工作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激发了陕飞新的创造活力。它如同凤凰涅盘一般使陕飞得以新生,从此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航空工业之林。

运八飞机停机坪。

内外联合 滚动发展

胡晓峰具有坚定的航空报国的思想。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优越的条件,扎根三线20多年,吃了不少苦,但矢志不渝。在德国进修及在深圳挂职锻炼期间,正是陕飞历史上最为困难的时候,国内外几家企事业单位许以较高的职位和待遇,但他却不为所动,均婉言谢绝,担任副总经理、总经理后,更加坚定了他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连续13个春节没有回家探望年迈的父母,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是在科研、生产线上度过的。

根据从事航空产业的心得和思考成果,胡晓峰撰写了《关于研制大型飞机的思考》等数十篇颇有价值的论文,在航空工业界反响强烈,并引起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胡晓峰通过对军用和民用运输飞机市场状况一次次的分析、研究、论证,并与工程技术专家及高层决策者们反复交流,逐步形成了“完善基本型,开发特种机,发展民用机,预研后继机”的运八飞机发展思路。他认为,陕飞的未来应该是中国能力最强的中型运输机生产基地、特种飞机研制基地,中国大型运输机的总成基地。

从2000年起,胡晓峰积极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为我所用。在国际上,与先进的航空企业如加拿大普惠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深入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咨询活动。在国内,与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100多个主机厂、配套厂密切协作。在企业内部,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最有效、最直接的服务。国际国内资源的大整合,使陕飞成功地趟出一条国际合作、军厂合作、产学研合作、扩大成果、滚动发展的道路。

胡晓峰千方百计取得国家支持,筹资近10亿元,发动职工掀起第二次创业热潮。他们成功地实施了工业布局调整、三线调迁、条件建设等重大工程,先后建成国内最大的飞机部装厂房、国内最大的飞机整机喷漆厂房、国内最大的大件阳极化生产线及国内最先进的飞机燃油、操纵等试验室等,建设了先进的数字化设计手段和一流的数控加工和检测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企业网络化水平已经跻身于行业一流。科研、生产区主干光缆覆盖率达85%以上,UG、CATIA、PDM、OA等先进设计软件的大量应用,使陕飞的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全面提升,飞机生产率、产品质量、研制水平都迈上新台阶。

伴随着一连串堪称杰作的大手笔,陕飞的发展日益受到业界和国家的重视。昔日的“关停并转”企业一跃成为152家保军企业中的“甲级队”,大批技改资金流向陕飞,一系列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接踵而来,陕飞人一年到头加班加点,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如今的陕飞,南区已建成为一个集飞机设计、特种试验、大型专用零件数控加工、飞机部装、总装、试飞及内外装饰于一体的完整、封闭、特色鲜明的航空制造基地,北区已建成为飞机钣金件加工和与之相配套的表面处理、热处理生产基地。陕飞的飞机研发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初步具备了大、中型运输机从科研开发到生产加工的一体化综合能力,陕飞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步形成。

胡晓峰陪同总装备领导在生产现场检查工作。

凝聚人心 打造团队

胡晓峰十分重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培育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打造特别能战斗的团队精神。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党委连续几年开展了“打造新陕飞,做出新贡献”的主题教育和“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先锋岗”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陕飞集团党委2004年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在当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中航二集团党组决定由陕飞组建“陕飞集团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演讲,胡总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审稿并做好有关的工作。

胡晓峰襟怀坦荡,待人真诚。他和领导班子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和睦相处,同舟共济。遇到大事一起商量,从不独断专行,因而陕飞领导班子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一个团结战斗的核心团队。2004年,中航二集团党组授予陕飞领导集体“五好领导班子”的荣誉称号。

胡晓峰主持成立了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竞赛委员会,积极支持工会在职工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以促进企业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他积极支持工会开展职工维权活动,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经常访贫问苦,帮助排忧解难。2004年,陕飞集团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胡晓峰还主持成立了陕飞集团青年工作委员会,设立了“总经理奖励基金”,激励广大青年立足本职,爱岗敬业,钻研技术,岗位成才。他支持团组织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而使团的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陕飞集团团委荣获了团中央授予的“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在胡晓峰看来,改善职工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生活质量,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他提出了“新陕飞的八大标志”,组织职工掀起了“改善生存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潮。安居工程、清洁工程、畅通工程、亮化工程、绿化工程等一个接一个地付诸实施,使陕飞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2004年6月24日,离退休职工精心制作了一面锦旗赠送给胡晓峰,并满怀激情地宣读了《感谢信》。老百姓自发地为“官”赠送锦旗,这在陕飞30多年历史上尚属首次。2004年春节,胡晓峰收到了署名为“陕飞老百姓”的贺年卡,上面写道:“我们老百姓舍不得你走。”群众是打心眼里真诚地爱戴胡晓峰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滚滚奔流的改革大潮,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见证了陕飞集团的发展历程。激情燃烧的陕飞人,才是搏击市场的真正英雄。而今,雄心勃勃的胡晓峰带领着陕飞万名职工,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百倍的干劲再接再厉,顽强拼搏,向新的宏伟目标进军。他们决心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拥抱明天灿烂的太阳! (秦人)

某重点型号飞机首飞成功后,胡晓峰满怀喜悦,他与科研人员紧紧拥抱在一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