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12日
经济新闻
02

当我们看到居民储蓄给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带来强力推进的时候,同样不应忽视其“负外部性”;非均衡的居民储蓄比例与结构分布,则会强化收入差距并引发社会矛盾和危机等等,更为严重的是——

高居民储蓄抑制即期消费

今年头三个月,我省储蓄存款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据有关数据统计,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居民储蓄余额为3212.24亿元,新增存款263.89亿元,同比多增70.04亿元,增长36.1%。

与此形成对比的两组数字是:一季度我省实现生产总值641.82亿元,同比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2元,同比增长13.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29.5元,同比增长17.6%。

这意味着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远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幅。事实上,这种态势从1978年至今的27年里一直存在,纷乱的金融“之谜”不仅耐人寻味,而且发人深思。

储蓄与收入密切相关,而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理应扩大消费、增加支出才对。可在高储蓄的背后,我省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却呈长期下降态势。2005年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65亿元,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7.4%,农村为73.6%,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为13.1%,零售额增长仅为9.1%。这就陷入了“收入决定”的悖论。自1996年5月1日央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至2002年2月21日连续八次降息,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已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可是与此相反的情形却是,居民储蓄余额节节攀升。尽管目前存款利率上升到2.25%,且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但一季度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省粮食价格平均上涨7%;居住类价格上涨7%;服务项目价格累计上涨2.7%,通胀压力逐步显现,居民实际储蓄存款利率已经转为负值,然而大多数居民储蓄愿望依然不减。央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所占比例为34.7%,仍处在高位。相关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的持续快速增长与这样几个因素有关:一是退休保障,二是医疗保险,三是对下岗和失业的担忧,四是子女教育费用。前三项都与社会保障有关,后一项也属于准公共产品支出。从居民储蓄动机来看,以养老、教育、防病等为目的的储蓄比例超过40%,且还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也就是说,储蓄居高不下与公共领域的缺失和人们的后顾之忧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通常,价格总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所形成的价格预期,对家庭储蓄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现阶段,不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定格在通缩状态,还是摆动在通胀区间,都未能阻挡住多数居民的储蓄步伐。正因此,上游或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很难传递到下游的生活消费领域,二者形成脱节和断链。

不难看出,价格传导机制出现了重大变异,而其中最终消费需求无疑成为制约物价顺畅传导的最大因素。储蓄存款的居高不下,从一个侧面表明,短期内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成本推进型通胀苗头不可能转化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换言之,爆发物价全面上涨、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很难出现。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最终消费率已经由1952年的83.6%下降到2002年的58.2%,而2003年消费率又下降至56%左右。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相伴相随的必然是过低的即期消费率,长此以往必然抑制消费。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