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洪庆山的脊梁
——记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栗沟村党支部书记任宏茂
(上接一版)
栗沟村北悬崖、南深沟,祖辈人走的是一条不足一尺宽的羊肠小道,货物进出全靠肩挑背扛,病人要用箩筐往山下抬。任宏茂当选栗沟村第一任支部书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山腰悬崖上修一条通往山外的大路。没有钱,他到当时的乡政府要了一点启动资金,买回炸药、铁锤、钢钎;没有机械,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挖、砸、拉、扛;没有工分,大家自带干粮,出义务工;钢钎用完了,自己架上钢炭炉子打,炸药用完了,自己炒制土炸药。哪里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976年,一条2米多宽的环山路终于修通了,可以让架子车通过,全村人欢呼雀跃。但任宏茂却并不满足,他继续带领干部群众,一干就是三十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路拓宽到3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路拓宽到了4米;2003年,在区上主要领导的关怀下,路拓宽到了6米,栗沟村组组都通了公路,全长达到19.8公里。
早在1975年冬天,任书记带领大家在冰天雪地里,将200多根电杆用人力运到山上沟下的各个点上,70多里的山路,点多线长,大家没黑没明地干,饿了就吃冻硬了的苞谷馍馍,渴了就喝融化的冰水,1976年6月山里迎来了光明。
洪庆山上缺水,水质污染又十分严重,全村不满300人,大骨节病患者就有十几个。为了寻找纯净水源,任宏茂多次带人翻山越岭,即使病重时,他仍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踏遍了栗沟村的沟沟梁梁,终于找到两处水源。在上级的支持下,先后修建了13个蓄水池,用高压水泵将泉水抽到蓄水池,再用水管通到各家各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任宏茂动员群众集资翻修学校,把准备为儿子娶媳妇的500元钱捐出来,又积极向上级争取了8000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集资,全村共凑了11000元,盖起了六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为了治理荒山,防止水土流失,任宏茂联系到一批槐树苗,对荒坡进行了全面治理。此后,他带领大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小杂果,栽种药材和无公害蔬菜,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积极发展养殖业。目前,该村户均果树面积达到1.5亩,养牛1.5头,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
任宏茂一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从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积劳成疾下不了床,但他仍在为村里的引水工程坐阵指挥,直到区、街办领导强令他住院。
今年五一前夕,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曹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