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污染严重
在南水北调水源地汉江上游地区,一家企业正在将未达标的污水排放到汉江支流中。
笔者近日到陕南采访时发现,由于长时间遭受工业污染以及生活废水、垃圾污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汉江上游地区污染严重,随着陕南一些地区黄姜加工业的兴起,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基本上直排汉江,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南水北调水质。面对2010年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能否保证一江清水到北京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
汉江严重污染
“河道内白色泡沫成堆,河水开始变黑、发臭,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臭味”这是笔者在汉江流域的上游地区汉中市采访时看到的镜头。经调查,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汉江流域有数百家皂素生产企业大多数未达标排放污水,造成地下和地表水体严重污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呼世斌教授说,皂素是具有很高生理活性的甾体类化合物,以其为原料,经适当的修饰和构造可合成数百种药物并广泛应用于抗炎、避孕、调节体内激素紊乱,治疗心血管疾病,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等。
目前,全国皂素生产企业超过了200家,主要集中在汉江流域的陕西省和湖北省。然而,因为缺乏有效处理皂素废水的技术,经过水解和洗涤排出的废液含有大量的无机酸和有机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目前,这些皂素加工企业的废水基本上未经治理就直接排放,如果每家按年排放3万吨计算,则总排放量就达600多万吨,污染程度仅次于造纸企业。
笔者调查发现,陕西省常年种植黄姜面积就有60万亩左右,占全国的50%,有80余家皂素生产企业,加工量占全国的50%,其中汉江流域的上游地区汉中市就有38家皂素生产企业,每年排放污水大约100多万吨,目前只有11家通过了废水治理达标验收,10家正在进行试运行,还有10多家企业根本没有污染处理设施,由于许多企业废水直接排入汉江,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污染十分严重。
“救命水”与致富“法宝”
2010年长江之水要调入首都北京,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是一江清水的保证,可是被当地群众视为致富“法宝”的黄姜种植加工业,又不得不将化肥以及农药残留、污水排入汉江。据笔者调查,目前,黄姜种植、加工产业链群的形成,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农民靠种植出售黄姜收入买上了农用车、盖上了新房,添置了家用电器。
陕西省环保局副局长李孝廉说,陕南黄姜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早就引起了环保部门的重视,陕西省环保部门联合当地政府从2002年起共关闭了28家黄姜加工企业,同时对污水治理进行了科学研究,主要安排了两个项目。先由陕西省环保局申请132万元资金,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呼世斌教授进行黄姜加工业污水治理研究,现在该研究在实验室阶段已初步成功,但还达不到工业运行的程度。
保护水源地迫在眉睫
据笔者了解,现在陕西着手解决黄姜加工业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污染问题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污水治理技术不成熟。陕西近年来虽然投入了近200万元搞了两个项目的技术攻关,但都还没能够达到工业运行的程度,黄姜加工业清洁生产工艺的科研攻关还要继续进行。二是全国黄姜加工业还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污水排放标准,现在陕南三个地市都是各自制定排放标准,有的低,有的高,制定什么样的污水排放标准对黄姜加工企业的生存有很大关系。
李孝廉认为,陕南黄姜加工业污染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关键是要处理好陕南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汉丹江水源保护的矛盾。国家南水北调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陕南水源地的保护投入,国家发改委或陕西省发改委应尽快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确定黄姜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规模,由技术监督部门牵头制定出黄姜加工业污水排放的行业标准。同时,环保部门应尽快进行污染治理,陕南三个地市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执法,争取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证一江清水到北京。
(武勇 毛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