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困境中崛起的光华
盛夏,我们来到地处大荔县许庄镇北的陕西光华纺织厂采访。
织布车间机器隆隆,细纱车间纱锭飞转,工人师傅们一个个热汗淋淋,在弄档里巡回穿梭;新扩建的老厂纺纱车间,一台台新的设备前,安装人员正在紧锣密鼓的安装调试,他们说这条生产线的技改投资达700多万元,都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纺织设备。从采访中得知,今日的光华厂月产棉纱420余吨,是两年前的1.4倍;月产棉布380余万米,是两年前的1.5倍,年工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比两年前翻了一番。
光华纺织厂是1970年建厂的陕西农垦纺织骨干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经创造过辉煌。1996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连续8年严重亏损,四次更换厂长,仍未能走出困境,企业已到了关车停产的边缘。范留印出任光华纺织厂厂长的2003年3月25日,原棉库没有原棉,成品库没有成品,当天下午拉不回棉花,第二天就要关车;拖欠职工两个月的工资没有着落,87万元的电费不交就要拉闸停电,外欠原材料款、银行债务1.3亿元,登门讨债者络绎不绝,职工人心涣散,队伍不安……
艰难拼搏的两年零三个月过去了。提起企业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从一线工人到管理干部,从年轻职工到退休人员,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个个都是感慨万千,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他们忘不了,为了企业和七千职工、家属的生存,范留印厂长和班子成员,历尽煎熬,苦费心机,从朋友,从客户,从亲戚中筹措资金,缴纳了电费,购回了原棉,维持了生产,并很快地发放了拖欠两个月职工工资;他们忘不了,为了节约开支,新班子成立的第九天,毅然决定卖掉厂部的两辆小车,每年为企业节约经费七八万元。
生产经营是企业的中心,新班子经过深入调研,慎重决策,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2003年对机关进行精简机构,实行一岗多职,对生产车间实行定员定编,精简、分流人员150名。2004年,对11个车间实行了经济责任制承包。两年来,该厂不惜一切代价,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日夜兼程西上甘肃,远征新疆,采购优质棉,使新疆棉由过去的20%提高到60%以上。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