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卫生部酝酿医疗费用“四降一升”
公立医院很受伤
为了改变医院“以药补医”的机制,缓解患者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卫生部开始酝酿一个医疗费用“四降一升”的机制,并计划于今年年内由国务院出面组织各大城市的医院进行试点。此消息在医疗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医院“很受伤”
所谓“四降一升”指的是,对今后的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中的药品价格、医院药品批零差率、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高值医用耗材费用进行降低,同时提升技术劳务费用。然而,对该政策中取消药品加价这一点,公立医院感觉“很受伤”。
海南省医院管理协会会长刘庭芳对记者说,以一个年收入5亿元的医院来计算,一旦取消15%的药品加价,其一年的直接损失将达到7500万元,再加上药品采购、医药、分别管理、分别核算方面的部分损失,一年的收入将下降1亿-1.2亿元。而政府对于公立医院的补贴却在不断减少,已从1983年年收入的24%,降到了现在的8%左右,这部分补贴有些医院连支付退休职工的工资都不够,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拿不到政府补贴。
试点将难实施
8年来,中国内地门诊就医费用增长了1.3倍,住院费用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中国人均GDP增长只有10%,而医疗费用增长已经平均达到了14%。”刘庭芳说。“四降一升”政策的酝酿也正是针对这一不合理现象。但由于政府补贴不到位,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到年收入的60%-80%,取消药品加价的直接后果将导致医院放弃药品这一环节,形成所谓的“医药分离”。
“要解决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医药分家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医疗体制改革。”上海社科院医药流通经验研究所副所长汪亮对记者说,“四降一升”中取消药品加价这一条是有点不合理,不能一味削减医院的药品收入,而应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办医院,以弥补政府补贴不足所带来的不平衡现象。同时,还应该改变目前的不合理定价现象,否则在造成医院和生产企业均无利可图的同时,流通环节却不断赚取利润。
(郭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