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07日
企业新闻
02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大思考

“走出去”的主体究竟是政府,还是企业?政府在“走出去”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因此,政府在“走出去”的战略中,要清楚自己的功能,不能取代企业而自己“走出去”。

“走出去”的主体究竟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有人认为“走出去”首先是国有企业走出去,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走出去”的主体的确定,不是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定,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走出去”的风险防范是来自于行政约束,还是来自于企业利益的约束?防范“走出去”的风险的主要措施,是企业的利益约束,即企业在利益约束下会自觉地主动防范风险。而不是通过行政性措施来防范“走出去”的风险。

“走出去”的目标是单纯的市场目标,还是多元化的目标?现在谈“走出去”的必要性时,往往强调我国生产能力过剩,需要通过“走出去”获取国外市场。但是我们还必须考虑“走出去”的资源目标问题,也就是考虑到我国资源短缺的状况,通过“走出去”开发和利用外国资源。总之,应该考虑“走出去”的多元化目标问题。

“走出去”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是采取中国独资企业的形式,还是采取与不同国家的资本相融合的方式?考虑到我国企业体制的不完善性导致“走出去”还有困难,需要采取与外资相融合的方式,即:与外资合作→向外资学习→与外资竞争的“走出去”的战略,因而“走出去”应该采取与不同国家资本相融合的方式,不一定采取独资企业的方式。

“走出去”是一种政绩表现,还是企业的自主选择行为?一个企业究竟是搞产品输出,还是搞资本输出,关键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利益选择。如果企业在国内经营有利,那么它就不一定非要“走出去”,“走出去”是利益选择,而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政府不能强制企业必须“走出去”。

政府在“走出去”中的角色究竟是服务,还是审批?“走出去”是企业的经营行为,政府只能提供服务,不能去审批作为企业自主权范围的“走出去”的这种经营行为。

“走出去”是遵循中国规则,还是遵循国际惯例?“走出去”当然必须接受国际惯例,而不可能使用自己制定的规则。但是现在我们不少部门在花很大的力气去制定各种“走出去”的规则,实际上大可不必这样去做,完全可以通过引进国际惯例就行了。

“走出去”是靠政府保护,还是靠企业创新?靠政府保护是不可能真正“走出去”的,“走出去”只能靠企业自身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走出去”的原则是全球化原则,还是比较优势的区域化选择原则?现在要无选择地走向全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从自己的优势出发,首先选择那些自己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到这些地区去投资办厂不能盲目“走出去”,也就是无选择地进入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