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07日
企业新闻
02

在烦忧中守着一个梦

——来自西安纺织城的调查报告

(上接一版)部分企业破产,职工下岗,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纺织城的现状,也波及到与之休戚相关的纺织学院,进入2000年后至少3年时间里,学院招生规模受到影响,没有人愿意报考,这种情况导致供需比例失调,纺织工程系的毕业生供需比为1:10,最高时达到1:16。即便是这样,很多学生还是不情愿进企业,担心前景不好。由于受市场影响,学院的课程已有所调整,由过去对口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变成培养复合型人才,学习面拓宽了,专业性也随之减弱。企业选用的毕业生往往还要经过二次培训,才能胜任岗位;陕西纺织企业整体状况给我的感觉是,长期以来以生产棉纱坯布等初级产品为主,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是弱项,这与建厂之初吸纳众多农民工有很大关联,只能维持在一般性生产上,后期印染、服装十分缺乏。最终的结果是,将产品发到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一些纺织企业将之染色或加工成成衣,再返销回来,之间的利润差异不难想象。当然更缺的还有信息,大多时候本土纺织业接到的是二手订单,通常是沿海地区企业技术难以完成的,或是利润微薄的单子转给内地。而通过自身联系到的定单仅够维持运转。

利好消息不是没有。近年来,随着民营资本介入我省纺织工业,装备整体水平提高,竞争力增强;按照规定,今年1月1日起,所有配额限制(占49%)全部取消。从总体上看,纺织工业形势正在好转。遗憾的是,纺织城的表现还是不温不火。当市场更趋向IT、房地产这样的“朝阳行业”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纺织工业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夕阳产业”。沿海效益颇旺的纺织行业就是明证。

而每每面对欧盟、美国等实行的制裁,纺织城立刻表现出低迷的人气,令人印象深刻。半个世纪以来,纺织厂作为部属、省管企业有着历史成因的独立性,也因此被视为西安城的“飞地”。但是以一个老工业区的规划,来承载今天灞桥区商业、社会中心之地位,已然不堪重负。

陕西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指出:郑州是个和西安纺织行业有着类似背景的城市,市内有6个大型纺织厂,以市促厂成为其显著特点,每个纺织大厂的门之外都配套建设一个纺织品市场。这种有机的为大厂衔接起的成型市场,客观上加强了纺织大厂的市场意识,物流、市场信息相对也丰富。

纺织城发展是不是也需要有个成型的市场以保证最前沿的信息量?也许郑州是面镜子,比照郑州的成功经验比较合理的布局才利于纺织城的重新崛起。

纺织城的重新崛起关涉到西安一个建制区的发展和兴盛,更关系到西安经济整体推进的步伐,也关系到数万纺织城人的未来,包括西咸一体化纺织城搬迁方案等,专家对于振兴纺织城的建议很多,但短时间内依靠自身完成崛起显然不太现实。那么,重新崛起是否只是纺织城的一个梦想呢,这样的问题正在困扰着纺织城的每一个人。

实习生 计楠楠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