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08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历史钩沉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 晋东南反“九路围攻” 延安保卫战的伟大转折 他就义前砍死两日本军官 三十名民兵击退千余敌人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历史钩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历史钩沉
04

84岁的康志强老人为我们讲述——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

2004年康志强与夫人龚业顺合影

1959年摄于高等军事学院

康志强生于1921年,陕西长安人,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军队副军职离休干部。

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在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延安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1939年初调入到八路军三八五旅宣传队工作,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反映部队生活的剧本,采访报道了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情况,1944年12月被评为部队模范宣传员,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此后,康志强一直在部队宣传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公安军20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公安军政治部宣传部干部教育科科长,1959年任高等军事学院社会科学教研室教员,1973年调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1978年离休后,康志强除撰写革命回忆录,还以10年时间创作了中篇小说《沣西风云》。

近日,记者来到康志强家里,采访了这位已84岁高龄的老人。老人性格开朗,热情豪爽,他给记者讲述了60年前在陕甘宁边区生活战斗的往事。

见到毛主席

1938年初冬,康志强由陕北公学到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校址在延安城内西山光华商店旁边山坡上的一座古庙里。

一个星期天,学员去飞机场运白菜,刚走到清凉山下,警报响了,人们大喊“日本鬼子的飞机来了”!顷刻间,延安城内发出了阵阵爆炸声。这是敌人第一次轰炸延安。当天街上人山人海,正好是敌人轰炸的目标,组训班自然也在轰炸范围之内。警报解除后,康志强他们回到学校,才发现校舍被炸塌了,古槐炸成两三截,石牌坊被炸裂,石条横七竖八地散落在院内。街上商店都关了门,到处是弹坑和弹片。有人躲避不及被炸死,街上群众四处寻找辨认自己的亲人,哭声四起。

由于敌人连续轰炸,组训班迁到延安西川二十里铺小拐沟里的龙耳寺继续开办。没有校舍,学员就挤在群众腾出的窑洞里,打地铺,吃的是小米饭、山药蛋。上课时,在院子找一块砖或抓一把草就地而坐,虽然北风呼啸,大家仍聚精会神地听课、讨论。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学习,组训班就要毕业了,学员将要分配到全国各地。这时,大家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到毛主席。

隆冬的一天下午,组训班集合在延安二十里铺的一个打谷场上,场中央摆了一张旧桌子。此刻,每个人心情都很激动,眼望着延安的方向,总感到时间过得太慢。一排中央警卫战士布置了岗哨。不久,一辆印度医疗队捐赠的汽车缓缓开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喊:“毛主席来了!”汽车临近时,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欢迎毛主席。

毛主席身穿灰布旧军装,膝盖上补了两块大补丁,他脚穿旧棉鞋,围了条围巾,没有戴帽子,面带微笑,频频招手向大家致意。然后,他站在桌旁说:“今天主要是来看看大家。陈云同志告诉我,你们毕业了,要到全国各地去。你们在延安,吃了小米饭,学习了马列主义,要去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扩大党的影响。特别是到敌占区、到蒋管区去的同志,要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把广大民众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

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留守兵团驻陕甘宁边区,固守黄河西岸,击退了日寇的频频进犯,粉碎了国民党制造的多次反共摩擦事件,巩固了总后方。

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以后,便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不准军需物资和生活用品进入边区,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为了保障部队供给,减轻人民负担,支持长期抗战,1943年,三八五旅、警三旅响应毛主席“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以前小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开荒种粮为主的大生产运动。

当时,康志强是三八五旅政治部《民先报》的通讯员,负责采访、报道大生产运动情况。

根据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的统一部署,要求1943年警三旅要自给粮食25%,自给经费71.4%,三八五旅要自给粮食27%,自给经费77%。任务下达后,两个旅分别进行了总动员。除一部兵力担任边境守备任务外,大部兵力投入生产。

三八五旅七七〇团团长张才千接到屯田垦荒的命令后,立即率部进入华池县的大凤川。各营、连因陋就简,在山沟临时扎营,打造生产工具,很快投入到开荒大潮中。开始大家没有经验,辛苦一天,每人只挖几分地。团、营领导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宣传先进人物,几天后就出现了个人一天开荒一亩地的好成绩。八连副连长刘海清自制了一把10斤重的大镢头,每天开荒二、三亩,创全团最高记录,被树为劳动英雄。

七七〇团的干部战士大多是四川籍,种地能手不少,他们不怕苦,战天斗地,头一年就把大凤川变成了米粮川、花果山,山坡上长满了糜谷,沟底还种了稻子。

警三旅八团则赴甘泉县清泉沟进立生产基地。在团长郭宝珊率领下,八团经过7天行军,从三边到达清泉沟。同样,在劳动英雄郝树才的感召下,八团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

据1943年11月统计,三八五旅、警三旅共开荒45470亩,超额完成任务42%。不仅农业增产,工副业也有了发展,各部队分别开办了锯木厂、纺织厂、被服厂和火腿、磨豆腐作坊,以及商店、饭店、军人服务社等。

经过大生产运动,部队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至1944年,已达到每人每月食肉5斤、油1.5斤、菜35斤、粮45斤。自1939年冬以来,因国民党克扣我军抗日经费而停发的每人每月一元的津贴费也开始发放了。

劳模大会

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于1944年12月下旬在延安召开,会期20多天。康志强作为三八五旅的模范宣传员,参加了大会,虽然已过去了60多年,可他对往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44年12月23日,边区劳模大会在边区政府礼堂隆重开幕,出席会议的共476名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致开幕词,接着,朱总司令讲话,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也应邀讲了话。大会第二天,各行业共十一组,分别进行了典型介绍和讨论,交流了经验。1945年1月6日,进行典型综合报告。联防司令部政治部甘泗淇主任报告了1944年部队开展大生产、拥政爱民、尊干爱兵、练兵及文化运动情况。

1月10日,毛主席来到会场,顿时会场沸腾起来,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气氛非常活跃。在这次会见中,毛主席发表了《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著名讲话。

1月14日是大会最后一天,会上对特等劳模74人、甲等模范200人,乙等模范189人给予了奖励。彭德怀、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都讲了话,指出边区劳模运动对各抗日根据地起了带头作用,陕甘宁边区不但是抗日的出发点,而且是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出发点。

下午三时,李鼎铭副主席致闭幕词后,大会在欢乐和掌声中闭幕。

本报记者 朱碧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