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
——记蓬勃发展的宝鸡技术学院
社会步入到了品牌时代,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宝鸡技工”这个在职教领域新打响的品牌,一如陕西的“西凤酒”、“好猫烟”从西秦这片沃土上崛起,迅速走红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沪等大型国有、三资企业,《宝鸡技工成了香饽饽》、《宝鸡技工成了三资企业抢手货》、《宝鸡技工正在走向大江南北》等报道不胫而走……
6月下旬的一天,记者专程采访了打造“宝鸡技工”品牌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院校——宝鸡技术学院。神农之德,凤鸣之声,孕育了渭水两岸、西秦大地的历史与文明,也孕育了这所桃李遍神州、美名播华夏的技术名校。虽然离9月份的开学还早,可校园里却已到来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焦急地打探着有关学生录取、专业分配等问题。学院院长宁喜科十分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真是形势大好,3年前在校学生不足2000名,眼下已猛增到6000多人,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宝鸡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宝鸡技工学校,创办于1959年12月,校园目前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学院毗邻渭河公园,自然环境优雅;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在现有教职工328人中,高级职称56人,中级职称120人;学院设有高等职业教学部、中等职业教学部、实习训练部等。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宝鸡技术学院,建校至今已走过了46个风雨春秋。学院先后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级综合职业培训基地,曾多次被省、市政府评为“文明校园”、“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职业培训先进单位”、“招生安置先进单位”、“园林式学校”等,被人们誉为“技术工人的摇篮”。目前,学院正以崭新的面貌和骄人的业绩,称雄宝鸡,冲出陕西,走向全国。
创新思路促发展
宝鸡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在技术工人的培训上曾有过辉煌。但随着国家经济转型,企业不景气,加之劳动力市场一度出现高学历热、人才高消费等现象,曾一度红火的技术学校面临着衰败,技术工人遭遇到了冷遇。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全面复苏与重新崛起,宝鸡技术培训业再次火热起来,技术精湛、业务娴熟的技术工人重新走俏产业界。当宝鸡市适时提出把宝鸡打造成“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宏伟目标后,作为宝鸡技工培训主阵地的宝鸡技术学院,抢抓机遇,果断摒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认真调研市场,站在市场的制高点上,确立了“以推进全面发展为主题,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中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办学水平和增强办学实力为目标,把学院建成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的整体办学思路,勇敢担起了锻造“宝鸡技工”品牌的重任。
技能教育系统是个多元化系统,只有办出特色,学校才具有生命的张力。学院领导班子经过市场调研,从新型工业化之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分析入手,总结历年办职教的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企业设备更新,各大中企业急需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的高级技工,而现有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却多是初级技工,且专业设置老化。同时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学院敏锐地抓住这一空档和机遇,及时调整办学目标,克服专业设置小而全的弊端,从30多个专业中挑选出车、钳、焊、电等5个热门专业,率先打出培养高级技工的牌子,一次性投资400多万元,购置了CIK6140数控车床和铣床、电子扫频仪、投影屏幕等先进教学设备,建立了数控编程和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多媒体计算机实习中心等现代化教学实习体系;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从而形成了教学、实习、考核、鉴定一条龙配套体系。此外,学院还走联合办学、校企联姻的路子,先后与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海南商校、西安工业学院等联合开办了研究生班、大专班,与几十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委培合同,2003年又跨出国门,在高级工培训领域,首先涉足海外,与德国桑菲尔德教育集团联合办学,选送学生出国深造。
以名牌专业为龙头,以高级技工培训为主体,具有多专业、多层次、综合型的职业教育特色,为学院打造“宝鸡技工”品牌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他们的毕业生很快在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各类企业的追宠,“宝鸡技工”以其技术精湛、淳朴诚信、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等特点迅速叫响大江南北。
“出口带动进口”。自“宝鸡技工”品牌打响后,应届毕业生、社会青年、复退军人蜂涌而至,大中专学生、在职员工也纷纷前来培训,学院“人满为患”,不得不又起高楼,拓校舍,租场地,扩大招生规模。
今年6月15日,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及省市教育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主要领导一行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充分肯定了学院为职业教育做出的贡献。前不久,宝鸡市市长姚引良、副市长徐强曾带领相关部门领导来校现场办公,要求各单位鼎力支持学院尽快建成万人名校。
质量立校铸辉煌
前些年,由于技术工人不大受重视,人们对上技校存有一定的偏见。学生中曾流传着:“一普高,二职高,实在不行上技校”的顺口溜。学校生源差,招收的大都是些升学、参军、就业剩下的“三剩生”,学生难管理,质量难提高。他们迎难而上,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搞好安置为目的”,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思想素质,取得了卓越成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学院采取“送出去进修、请进来讲学、‘一帮一、结对子’、邀请高级技师授艺、赛教、赛讲”等手段,不遗余力打造“双师型”(讲师、技师)队伍。先后有20多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23人参加研究生学习。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形成了一支热心职教,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精于工科、文理兼有的师资队伍,为学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坚持“创新教学,质量第一”,“素质育人、突出实践”的治学原则,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在“专”字上做文章,在“能”字上下功夫,打破常规,紧扣市场脉搏和时代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加大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科技教学容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比武活动,努力培养“双证书型”(毕业证、技术等级证)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
重技术也重人品,学院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建立了党委领导下以党支部书记、学生管理干部、班主任、政治课教师为主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学院倡导“先做人,再做事”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纯朴诚信和吃苦精神;加强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实行日常精细管理,开展双渠道监督、百分制考核,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与品牌铸造融为一体。目前校园内开拓进取、文明向上的精神已蔚然成风。正如院党委书记乔新录所言,“宝鸡技工”之所以能名扬华夏,除学生们掌握了精湛的技术外,还因为他们具有诚实淳朴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言身教传技能,呕心沥血育人品。“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了“双证书型”合格人才。在宝鸡市劳动局、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全市职业技能竞赛中,学院连续两年夺得了五个项目的第一名,充分为“宝鸡技工”品牌增光添彩。
确保就业创名校
在普通中小学校,人们习惯用“升学率”一词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而在职教领域,人们眼睛盯的却是“就业率”。“学校名不名,关键看就业”。宝鸡技术学院向社会和学生家长郑重承诺:“不仅要培养合格人才,还要安置好合适的工作岗位。”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院适应国家级综合职业培训基地咨询委员会,聘请企业界、教育界、政府及其他有关专家任咨询委员,定期听取他们的意见,请他们出谋划策。在他们的帮助下,制定出了“强化省内、巩固南方、拓展东部、挤进高科、服务产业”的学生就业战略。学院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地区设立了联络点,先后与广东风华集团、深圳先进公司、中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咸阳彩虹集团、宝鸡机床厂、秦机集团、烽火集团、宝鸡石油钢管厂、宝光集团、宝成集团等380多个省内外、国有、三资企业建立了长期用工关系和委托协议,并以这些“根据地”为立足点,向周边辐射。此外,学院还建立了安置回访制度,定期走访就业学生,发现问题,协调解决,为学生一包到底。他们扎实细致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几年来,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8%,出现了“未毕业、先签约”的现象。不少家长说:“把娃娃交给宝鸡技术学院,我们放心了!”
“门对秦岭千山秀,户倚渭水万象新。”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学院还将扩大校园面积250亩,再建学生生活区20000平方米,加快教学设备现代化,使在校学生达到万人以上,形成以培养技师、高中级技工职业资格教育和本科、大专学历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为全国大中型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技能人才。
当记者告别院领导和那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校园时,心中发出许多感慨,仿佛看到了走出这所学院的学生们脸上特有的那份自信,一个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饭吃,靠自己的技术和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愿景正在实现,记者在此由衷地祝愿:
宝鸡技术学院前程似锦!
宝鸡技术学院的明天更加壮丽、辉煌…… (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