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15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历史钩沉 瓦解敌军斗志的人 陕北公学觅踪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历史钩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历史钩沉
04

陕北公学觅踪

多方寻觅打听,几经寻问探路,我终于来到这排地处山沟、杳无人烟的土窖洞前。这一排排高崖下不起眼的土窑洞,就是当年陕北公学的旧址。它坐落在我省旬邑县看花宫村东山沟原畔下,坐西向东依次展开。一排排一层层土窑洞依山傍水而筑,错落有致的散布在黄土坡上。原畔是当年又厚又结实的古城墙,虽被多年平整土地时挖掉,但几处残垣还依稀可辨。窑洞因年久失修,有的已塌陷,有的被浮土掩埋,个别稍完好点的,被人们堆放农具及柴草使用着。我望着那被烟熏火燎得黑乎乎、一层层低矮潮湿的土窑洞,怎么也想象不到,在那战火硝烟的革命年月,它曾有过一段如火如荼的红火日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在烽火连天中,沧陷区大批青年纷纷从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为了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尽快培养大批优秀抗战干部,党中央决定在延安成立陕北公学,调成仿吾任校长。成仿吾心潮澎湃地在寒冷的冬夜,伴油灯写下了《陕公校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吕骥同志为歌词谱曲传唱。歌词中写道:“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之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地学习,努力,努力!”

1938年后,国民党加紧反共摩擦,在通往延安的路上,层层设立关卡,沿途堵截,逮捕去延安的青年学生。当时陕北公学人员不断猛增,校舍不足,加之延安粮食和各种日用品供应也日趋紧张,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旬邑看花宫村,设立陕北公学分校。分校于1938年7月7日抗战一周年纪念日正式开学,由李维汉任校长。学校开学时有100多人,到10月份猛增到1700多人。在当年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学员上课采取露天大课堂,常常几百人在一起听课。本着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现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教育方针勤俭办学。有时上课在零下10多度的野外,有时冒雨赤足。当时除口粮国家供给外,衣服多是自备。在敌人加紧对边区军事蚕食和经济封锁中,学员们自力更生,到70华里外的甘肃种菜,艰苦奋斗搞生产,边学习边生产自救,同时自己动手打窑洞100多孔,还盖起了5间大瓦房。

毛泽东同志对陕北公学特别重视,曾于1937年7月和1938年3月,先后两次热情洋溢地为陕北公学题词:“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他为抗日救亡而设,因为他收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桥的优秀儿子……”,“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不谋私利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毛泽东同志还亲临陕公演讲,他豪迈地说:“有了陕公,中国就不会亡!”

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由延安迁到看花宫,与分校合并,不到半年,又迁回延安,与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等院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挺进敌后开展教育,坚持华北抗战。陕北公学在创办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其中旬邑一年),共培养了7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了3000多人入党,这些干部分别奔赴全国各个战场、各条战线,为夺取抗战胜利,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俊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