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涛拍案”
袁波
窦文涛先生是香港凤凰卫视台的一位名嘴,他所主持的“文涛拍案”是一个颇受观众青睐的节目。据悉,自从“文涛拍案”开播以来,文涛先生每一天都会收到来自内地老百姓所寄的大量信件,那里面装的可全是老百姓打官司的一份份苦难的诉状!在老百姓的眼里,窦文涛已经成了一位爱为老百姓抱打不平的“活包公”啦。
老百姓的印象归印象,文涛先生并不是一位升堂断案的“包青天”,他只是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咱也是一个打工仔,给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给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会被人们看作“活包公”呢?在我认真地回顾了“文涛拍案”的经历后,似乎悟出了一点儿道理。
窦文涛能在一些观众的心目中留下“包公”的印象,恐怕首先在于他敢于“拍案”的精神和勇气。所谓敢于“拍案”,就是说他勇于说真话而不说假话。大凡要“拍”的案子,他都会将案情和盘端出,将案子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然后再去有理有据地“拍”。譬如,前不久黑龙江沙兰镇小学105名小学生被大水吞噬了生命,窦先生就此悲愤地连续“拍”了好几天。他一边叹息一边“拍”,一边“拍”着一边叹息。他那沉痛而悲伤的心情不时溢于言表。他连续地发问道:这个小学建在这么一个低洼处,为什么不早点迁徙?这所小学重修时说是要垫高地基的,为什么后来又不垫了?在大水来临之前,为什么没有人通知学校?……那真是一句是一句,句句都敲在点点上。我敢说,那些与此事有关的官员听到窦文涛的这些追问,脊梁骨都会冒汗!文涛先生不光敢于“拍案”,还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加任何掩饰地揉进所“拍”的案子里。还是在前不久,中央对境外赌博采取了果断措施,严厉打击了境外赌博活动。文涛先生在“拍”此案时,痛心疾首地怒道:“这些赌徒和贪官啊,一年在境外就赌掉60多亿!这是放人民的血啊!”在“拍”到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而那里的官员却用公款大吃大喝时,文涛先生义正词严地痛斥这些官员为“狗官”。一句“这是放人民的血啊!”一句“狗官”,便将他的爱憎、他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如果这个时候注意观看文涛先生的表情,就会发现,他的形象绝对胜过名贯古今的“包青天”。
统而言之:文涛拍案,有胆有识,敢怒敢言,泼辣幽默,侠气十足,可以称之为媒体上的英雄。难怪有人评论说:“看文涛拍案,真实、过瘾、舒畅。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媒体都能像窦文涛那样“拍案”,肯定是中国老百姓的一桩幸事!”说得好!在赞扬窦文涛“拍案”拍得呱呱叫时,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进入我们视角中的别的一些媒体。固然,那里边也有类似“拍案”之类,但在不少情形下,那种“拍案”多是犹抱琵琶半遮脸,“拍”来“拍”去,不是躲躲闪闪,就是软里巴叽,有时看了实在让人憋气。有一家电视台的“法制”节目在曝光一起贪污犯罪案子时,竟然不时略去犯罪分子的名字,称罪犯为王某某和李某某,好像这些罪犯在犯了罪后还有什么魔法,还会钳制着他们的口舌。当然,也有出色的,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一度也很是有些“拍案”的味道,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并受到了从来不为人题词的前任总理朱镕基的题词表扬。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几年,这个节目的“拍案”锋芒愈来愈弱了,致使人们懒得再去看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心目中有了像“文涛拍案”这样的节目做比较。一比较,就比出了距离。这种比较反映在电视上看起来是个收视率问题,实际是个民心和民意的问题。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里,媒体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乃是贴近民心民意的竟争。谁的媒体内容愈贴近民心民意,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那些喜欢说假话、大舌、空话、套话和废话的媒体,必然地会要被人们所抛弃。只有那些时刻关注民情、民意、民生、民心的媒体,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