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实事搭起连心桥
在航天四院7416厂采访,一位职工给记者扳着指头算了这样一笔张,配置高档空调通勤车,190万元;职工食堂改造,50万元;游艺室装修,10万元;建职工舞厅,40万元;澡堂,35万元;幼儿园投入,12万元……近两年来,职工生活方面的投资不下四百万元。
两地奔波之苦
曾有航天四院领导感慨:“到7416厂开会、办事的人,会有行程辛苦的感觉,但看到7416厂生活班车日复一日地往返,不得不说,7416厂的员工确实太不容易了。”
曾有院机关网站上的讨论,哪个厂、所最辛苦?有设计部人士发贴:7416厂最辛苦,老婆在那里上班,每天早出晚归、起早贪黑,太辛苦了!
类似的话很多,令7416厂上下产生被理解的感动。
2004年,是全院调迁西安市近郊的第12个年头,还没有实现搬迁的7416厂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生活重心在山外、生产重心在山里的生活与生产“两地分居”状况,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两地分心”的不利因素。这种不利因素通过一组数据有所反映:截至2004年,7416厂夫妻双方在山里上班,而城里有子女入托或上学的约252人;单方在山里上班,另一方在城里其他厂、所上班的约130人;一方在厂上班,另一方退休的约23人;单身职工约129人。父母操心孩子,子女操心家人,一方操心另一方,单身操心找对象。这四类人群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分心”的原因,而在这四类人中,父母操心孩子的情况最为突出。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学校老师都有这样的反映:7416厂的孩子管得不好,7416厂的孩子学习不好,7416厂的家长与学校配合得不好。听到员工中这样的说法,厂领导的心被深深地刺痛。是的,7416厂的员工面对山里、山外,生产、生活,工作、家庭,真的无法有两全的选择。他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太少;他们与父母促膝谈心的机会太少;他们没有时间辅导孩子,也没有时间同孩子经常沟通,甚至无法照顾孩子的起居。他们选择了航天,也就选择了奉献。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把国家利益置于一切利益之上,他们在奉献了之后,应该得到什么呢?他们是不是应该得到更多理解,更多关爱?厂长王世英在一次厂党政联席会上谈到此事时,动情地说:“我们的员工,为航天事业,真是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在为有这样一支员工队伍感到骄傲的同时,更要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
一小时的关爱
不管生产工作多么劳累,不论风吹日晒、雨打雪虐,7416厂的生活班车必是日日爆满,只因为7416厂员工有太多牵挂。但每早6点20分发班车,5点多就要起床,来不及安顿好孩子、睡眠不充足、过于疲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员工的难题。厂领导通过有关部门报送的《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看到了这一反映,并针对这些问题多次深入车间、班组,进行走访和了解,倾听员工的心声。
问题最多的还是源于孩子。因为小的孩子要照顾、大的孩子要教育、上学的孩子要辅导,7416厂的孩子家长不得不在山里山外、生产与生活区之间来回疲惫地奔波。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