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27日
教育新闻
02

高考变成了“考高”

高考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工作在一些省份基本结束,尘埃落定之时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这欢愁中社会反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一批与北大、清华失之交臂的高分考生甘愿落榜而去复读。

“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考中的一座新型‘考高’独木桥正在形成。”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指出,“从普遍认为到北大清华才是接受真正的‘精英教育’的认知角度看,这个独木桥几乎是当年高等教育稀缺时代千军万马要挤的那座高考独木桥的自然延续,是新形势下中国高考最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日前,清华大学在北京地区的录取线最终公布,615分的理科录取线让今年高考成绩为613分的小胡以2分之差“落榜”,就读于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他准备决定复读一年再搏北大清华。同一时间,和他做出同样决定的还有这个学校十几位成绩出众却黯然“落榜”的“北大清华迷”。

据人大附中一位毕业班班主任透露,在她的班上,只愿意上北大、清华、人大的学生占绝大多数,“我觉得,高考对于他们就是考北大清华等为数不多的几所名牌大学,其中的压力和动力几乎和20多年前我们考大学的心态一样——都是在一座独木桥上颤悠着、争取着。”

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显示,在第一批本科录取线划出后甚至在高考成绩刚刚公布后不久,就有相当一批成绩出色却因种种原因和北大清华等名校无缘的高分考生踏上了复读之路。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北京、上海、湖北、天津、广州、江苏6省市600分以上的复读生就有3000多人,其中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没报到的达1800人之多。

“大学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骨子里还是有‘精英情结’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态下,人们的这种情结必然向‘你无我有、你有我精’的顶尖化转移。”赵杰说,“这种转移必然导致大家都盯死北大清华,‘考高’独木桥的形成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任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