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英烈武士敏将军
武士敏将军
武士敏(左二)与杨虎城(左四)等人合影
武士敏将军遗嘱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题
白秉义今年72岁,是西安一家企业退休干部,抗美援朝期间参军,西安临潼区人。多年来,他和渭南供电局退休干部王雅义一起,多方奔走,收集抗战时期九十八军的史料,而这一切缘于他的父亲白万〓。
白万〓(字耀玉)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陕西省教育厅当书记员,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来到九十八军一六九师一〇六团,担任上尉军需。抗战8年中,白万〓一直在一〇六团参加对日军作战。当时一〇六团团长是赵志璋,临潼油槐乡南赵村人,抗战胜利前夕回乡务农,他的夫人仍然健在。赵志璋副官赵生瑞,也是我省临潼人。1945年6月,白万〓随部队来到广西桂林,参加了最后一次对日作战。解放后,白万〓教过书,继续做自己的文化人。白秉义告诉记者,如果他父亲能活到现在,今年恰好是100岁了。
那天在白秉义家里,他向记者讲述了许多九十八军抗战的故事,特别是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的传奇经历,让记者深受感动。今天,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位血洒中条、以身殉国的将军的壮丽人生。
武士敏,国民党陆军中将。早年参加同盟会和护国战争。抗战期间,在山西坚持敌后抗战,与八路军真诚合作,在太行山、中条山屡次重创日军,功勋卓著。1941年9月,在中条山反“扫荡”战斗中,武士敏率部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年轻的革命党人
武士敏,字勉之,1892年出生于今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柴沟堡为长城脚下的交通要道和集贸中心,亦为军事重镇。其父武杰便在此地经营粮食、磨面、榨油等生意,家境较为宽裕。1906年,武士敏五年的私塾学习结束了。当时的童生考试已经取消,但他渴望进一步获取知识,于是做出了对一个14岁少年来说不同凡响的决定:自学。并在父亲的支持帮助下拟定了两年的自学计划。在这段自学时间中,他大量阅读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书籍,还接触了新文化的书刊,如《天演论》、《原富》及《时务报》、《强学报》等,从中获益匪浅。自学还使他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在以后的戎马倥偬中也没有放弃。
1908年,武士敏考入宣化官立学堂,期间加入反对沙俄策划外蒙独立的“征蒙先锋队”,受到初步的军事训练,继而考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1915年他随族兄来到山西,先在交城县烟厘局任办事员,后转投太原宪兵营,任上士司书。
是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西南各省组织护国军起而讨之,并派山西五台人郭宗道至山西联络阎锡山共谋举事。但郭却被阎锡山扣押,关押在太原宪兵营内。武士敏对郭很为同情,两人经常长谈,结为好友。武士敏暗中为郭传递信息,给以各种方便,并以自己的薪俸照顾郭的生活。郭宗道被释放后,他即随其到北京,结识了受阎锡山迫害的山西革命党人续桐溪、弓富魁等人,并共同学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久,他与弓富魁来到山东,参加山东反袁护国的斗争,负责联络和军饷工作。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筹划,将祖业变卖资助民军。为此,他曾遭袁世凯政府的通缉追捕。1918年,他与续桐溪、弓富魁等应胡景翼之邀到靖国军任职,与靖国军于右任相识,并与杨虎城等人结为好友。他受到靖国军的器重,被派赴广东与孙中山联络。孙中山见他年轻有为,很为赞赏,赠其800元去前苏联学习深造,后因意外事故,他未能成行,仍回到靖国军。
杨虎城的得力部将
1924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发动“北京政变”,推翻贿选曹锟政府,迎接孙中山北上,成立国民军。武士敏曾在几方面担任秘密联络工作。胡景翼任河南督军后,邀其担任河南省警察厅长,武士敏婉言谢绝。他不图高位,认识到军事武装的重要性,乃以家产为资本,奔赴绥远、察哈尔,将流散于此的小股武装集结起来,组成国民军第三军第一骑兵支队,自任队长,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1926年8月中旬,国民军失败,退入绥远,武亦率部随往。沿途他看到广大民众在军阀混战中流离失所,极端贫困,深为感慨,更坚定其拯民救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9月中旬,冯玉祥重振国民军声威,参加国民革命的北伐,在五原誓师。武士敏坚决支持,十分振奋。10月,冯玉祥派出以鹿钟麟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出访苏联,武士敏是其中成员。他认为工业是军备之本,所以对苏联的工业悉心加以考察,以使回国后能有所用。苏联之行,既开阔了他的眼界,又使他对共产党及共产党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苏联回国后,武士敏随杨虎城部参加北伐。1927年底,杨部移驻安徽太和地区,武士敏任该部第一师第二旅旅长。1928年6月,杨虎城部改编为新编第十四师,武士敏任第一团团长。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战后于11月进入陕西。杨虎城部改编为第十七路军后,武士敏任第四十二师第一二四旅旅长兼潼关警备司令。
在驻陕期间,武士敏受杨虎城、张学良将军的影响,思想进步,反对内战,强烈要求御侮抗日。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武士敏部驻地洛川与红军相邻,他与红军和睦相处,并向红军输送过大批枪支。1936年秋,武士敏进入南京陆军大学。同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由于他是杨虎城部将领,即遭扣押,直至事变和平解决才被释放。他当时虽未在西安,但却赞成张学良、杨虎城的做法,拥护国共合作,共御外侮。他对杨虎城的命运十分同情,一提起就欷觑不止。
抗战之初转战晋冀
1937年8月,武士敏升任第十七路军(后改第九十八军)第一六九师师长。“七七”事变后,他即请缨抗战,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抗战初期,武士敏率部转战于华北平原及太行山,重创了日军。9月,第一六九师首次在保定以南的完县大郭村与日军遭遇,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日军以飞机大炮优势火力,向武师正面发动猛攻,另以骑兵迂回侧击。武士敏身先士卒,亲赴前沿督战。所部官兵初与日军接战,多数奋勇杀敌,浴血作战。战后,武士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鼓舞士气,告诫官兵保卫国家是军人的天职,要沉着奋勇杀敌,不怕牺牲,抗战才能胜利。
10月上旬,第一六九师奉命退守滹沱河上游南岸平山县王田村一带。他令主力固守南岸,自己亲率一个团渡河在东西金山迎击南下之敌,激战一天一夜,伤亡甚重,他乃率部退回南岸。此时日军沿平汉线南侵,占领石家庄,又沿正太路西进,直逼山西门户娘子关。武士敏迅速率部星夜赶至娘子关以东井陉附近,与八路军一二九师并肩作战,给西进日军主力以迎头痛击。1938年初,开赴晋中白晋公路北段子洪口要隘驻防。
子洪口是太行山中一关口,层峦叠嶂,地势险要,是进出晋东南惟一通道。武士敏驻扎于此,扼守住晋东南之咽喉,使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他在此与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抵制反共力主团结抗战
1938年4月,日军为打通白晋公路,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出动了万余兵力,分九路分进合围,武士敏部亦被从西北进犯的日军主力一〇九师团包围。武士敏遵照朱德、彭德怀的命令,亲赴前线,指挥官兵奋勇杀敌,血战数昼夜,然后留下一部牵制敌人,将主力转移到日军外围,占邻四周高地,一举将日军一〇九师团击溃于子洪口外,粉碎了敌人的围攻。这次胜利使武士敏名声大振,日军为之胆寒,有一年之久,未敢再犯子洪口。
此后一年中,武士敏不断派出部队破坏同蒲铁路,使得日军极为恼火。1939年4月中旬,日军获悉武士敏部将对同蒲路发出总攻击令,同时为了实现“扫荡”晋南,进犯西北,破坏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图谋,再次向扼守子洪口的第一六九师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他将非战斗人员及辎重等转移安全地带,自己率部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避敌之锋芒,转移外线作战,将打击重点放在右侧由沁源北上之敌。从4月11日至16日,武士敏师官兵与日军浴血奋战,官兵伤亡近千人,但日军伤亡更甚,是武师伤亡的一倍。
战后,八路军总部派出《新华日报》记者对武士敏进行了采访,并发表了连续报道。是年7月,武士敏部在沁源县天神山再战告捷。此后转战沁河两岸。是年秋,武士敏升任第九十八军军长。
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及驻晋国民党军队向八路军及决死队发动了进攻,并派人到武士敏处游说,挑拨离间,企图拉武士敏共同反共。同时,敌后抗战的艰苦,亦在中条山国民党军队中产生了妥协投降的暗流。武士敏深明大义,不为所动,仍旧与八路军共产党保持友好关系。他常常在官兵中宣讲“抗日高于一切,坚持抗战到底”的道理。
血战中条山壮烈殉国
1941年5月,日军大举进攻中条山,驻中条山国民党军队由于无作战准备,损失惨重。武士敏率所部坚守阵地,与敌血战,然后转进敌后,同八路军一道与日军周旋于中条山。
日军于9月27日调集了3万多兵力,分14路向九十八军驻地包围。八路军太岳军区迅速将情报通知武士敏,建议其避锐敌转外线,并派周希汉的第七七二团配合第九十八军作战。但武士敏部未及转移,即被敌人包围在方圆8公里的范围内。28日,在大敌压境的情况下,武士敏指挥官兵在东、西峪沉着应战,反复厮杀,与敌人鏖战一整天,伤亡极为惨重,因寡不敌众,未能突出敌人的包围圈。这时敌人派人送来一封劝降信,武士敏看后万分气愤,发誓说:“我是一个军人,我应当战死在抗日战场!”当即将此人扣押。29日拂晓,日军再次发动猛攻,出动飞机轰炸,阵地上一片焦土。武士敏在指挥部队继续突围中,不幸头部中弹,因失血过多阵亡,终年49岁。第九十八军亦全军覆没。
武士敏殉国后,举国上下十分悲痛,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举行了悼念仪式,广泛宣传武士敏抗日爱国的英雄业绩,并将其殉难的沁水县东部地区改名为士敏县。《新华日报》发表了社论和悼念文章,对武士敏的殉国极为痛惜,指出武士敏“是一个有远见的革命者,”“是坚主团结抗战最力的人”,他的牺牲“在八路军是失一良友,在国家是折一栋梁”。1985年12月28日,当年在太岳区与武士敏共同战斗过的决死队领导人薄一波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追怀武士敏,对他的一生做了很高的评价,文中写道:“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实践了他‘为国报效’宏图大愿的一生。武士敏将军是我们党的忠实朋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本报记者 朱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