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29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历史钩沉 千秋英烈武士敏将军 怀念白求恩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历史钩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历史钩沉
04

怀念白求恩

近日,我们走访了和白求恩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家住西安西郊、原航空工业部远东公司副厂长、83岁的老红军姚喜魁老人。

姚老一头银发,身材魁梧,精神爽朗,语似洪钟。当谈起与白求恩一起共事的难忘岁月,老人的声音哽咽了,双眼湿润了。是他让我们了解到了许多白求恩大夫生前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让我们和姚老一起,来共同追忆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姚老与夫人高秀琴、大儿子合影,后面带枪的是他的警卫员

白求恩趴在小板凳上吃饭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这是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开场白。姚老就从这说起。

初到中国,白求恩要求到前线去

1936年,家在河南,年仅14岁的姚喜魁从山西辗转到陕北延安,参加了红军。

1938年3月,一个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来到延安,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他就是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的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白求恩。

初到延安,白求恩就提出“军医的岗位应该在前线”,要求到前线去。有的领导人说要“照顾”他留在这里,去前线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拿起一把圈椅向窑洞的窗户砸去,直飞落到院外,并大喊:“需要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他去前线的事马上得到批准。事后他说:“我可以向大家道歉。但是,你们也应该向那些残废的同志道歉。”

山西省五台县岩口村,地处河川峡谷地带,这里就是白求恩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姚喜魁老人初见白求恩大夫的地方。对于这一天,姚老记忆犹新。

1938年5月的一天,奉首长命令,15岁的姚喜魁手端洗脸盆,肩上搭条干净的白毛巾,和其他战友一起迎接一位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这个客人穿着整齐的西服,带着个几乎裹住全身的橡皮围裙,头发花白,一米八几的个头,消瘦但很健壮。来人二话不说,也不休息,就在姚喜魁端着的盆里洗净手,用毛巾擦干,开始给周围的伤员看病。他表情严肃,边看病嘴里边唧唧咕咕说着什么。看到不顺眼的地方,更是一脸怒气,指手画脚,哇哇大叫。周围的小战士们感到这个老外真可怕,脾气暴躁,纷纷敬而远之。但姚喜魁就没那么“幸运”了。

这个客人来后,在村里组织建立了模范医院,领导把原来做勤务员的姚喜魁调到医院给这个客人做助手。这时,小姚才知道这个大鼻子蓝眼睛、脾气暴躁的外国人叫白求恩。这也是姚喜魁第一次见到的外国人。

语言不通,白求恩闹出不少笑话

在模范医院成立的第二天,姚喜魁奉命到白求恩的医院报到。当时屋里没有别人,正在给伤员做手术的白求恩看到进来个一脸孩子气的小鬼时,一时不明就里,以为是哪里跑来闲逛的小战士,就呜哩哇拉地说着什么,并赶他走。小姚无奈,只好先回去。

第二天,姚喜魁又来到医院,这次白求恩可就不客气了,抓住小姚的衣领,连拉带拽地将他拎出门外。姚喜魁想:组织上派我来的,你把我赶出去,但我一定要服从命令。

姚老说到这有点兴奋,双手比划着:“白求恩的个头高大,手上也有力气。他一把将我提起,从屋里提到外面,像扔东西一样丢了出去,还很生气。我那时小,也不懂事,觉得这个外国人真奇怪,当时爱看热闹的人也很多。事后才知道:白求恩一怕不干净,二怕影响伤病员休息。”

老姚接着说:“我第三次又来到医院。这次白求恩身边多了个翻译,将情况告诉了他。他才恍然大悟。”白求恩歉意地看着姚喜魁,又是握手,又是拍肩膀,表示误会。一番“波折”后,姚喜魁总算没有再被赶出来。

白求恩不会说汉语,和周围的人交流就靠眼神和手势。平时记人名只记个姓,他称姚喜魁“药”,翻译姓董……但这样仍闹出不少笑话。

条件艰苦,白求恩亲自动手做器械

在白求恩到来前,岩口村没有一所像样的诊所,好多伤员都住在老百姓家,分散又混乱,常耽误治疗时机。遇到战事,伤员多的时候,经常是一个看护员带上几个民工看护三十多个伤员,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白求恩来后,看到各地医疗条件差,看护员、护理员都是半路出家。为方便周围的伤员就诊和让各医院的院长来学习,他组织建立了模范医院。

所谓的模范医院其实就是村里的一间破庙,正厅作为手术室,操作台和庙里的戏台、神像为邻,在屋里支个布棚,防止屋顶掉土。东厢房的几间屋子作病房。几件简单的器械,一两个半路出家的看护员,一家在当时称得上“正规”的医院就这样建好了。

住的地方有了,但设备、器械怎么解决呢?白求恩就自己动手教木工做。托马斯夹板、牵引、背靠木架……由于山里木工看不懂图纸,他只能亲自手把手地教。

当时手术器械的消毒就用老百姓家的几口大锅,放在里面煮。沙布也很缺,洗干净,太阳一晒,再用大锅蒸。白求恩经常检查。

为了让其他诊所的医护人员提高水平,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他白天工作,晚上拿出从加拿大带来的小打字机,编写教材。一盏马灯,一台打字机伴随他到深夜。《初步疗伤》、《消毒十三步》等当时深受医护人员欢迎的教材都是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编写的。

以苦为乐,白求恩幽默诙谐

1938、1939年,日寇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烧光、杀光、抢光”,使老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日寇封锁了一切,实行坚壁清野,想把共产党和八路军置于死地。这也是最为艰苦的时候。

白求恩来到极其艰苦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后,毛泽东主席专门致电聂荣臻司令员,每月发给白求恩100元津贴。他马上拒绝并解释说:“我没有钱,也不需要钱。能和这样一些以共产主义方式生活的同志们工作在一起,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

中央为了照顾白求恩,有时将缴来的战利品送给他。但他很少给自己留下,而是将缴获来的肉罐头、饼干送给重病人。对自己他要求不高,最爱吃土豆,或蒸或煮,蘸着糖和盐,当主食吃。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土豆,他都能过。

姚喜魁告诉我们,都说白求恩严肃、脾气暴躁,其实他也有幽默、和蔼的一面。

一次,白求恩到一分区巡视,临走时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为他开欢送会。由于条件简陋,台子是用门板和凳子临时拼起来的,一次只能上去一个人。白求恩就和战士们一起坐在台下听杨司令员致欢迎词。轮到白求恩致答谢词时,他左边叫翻译,右边喊指导员,让二人架住他胳膊将他拉上台。上台后他弯腰驼背,哑着嗓子说话,一副体力不支的样子。然后又猛一下直起腰,声音洪亮,大声告诉台下的战士:“我虽然快50岁了,但身体很健康,我是来抗战的,不是来享福的!”此时,台下掌声一片。

减少伤亡,白求恩到前线手术

1939年夏,在贺龙司令员指挥的一场有名的战斗中,白求恩将抢救手术室设在离前沿阵地只有二里多的地方,他说离阵地越近,就能救越多的伤员。

战斗从中午打到傍晚,日寇派来大批援兵,企图东西夹击包抄我军后路。贺龙司令员决定迅速撤出敌人包围圈,并派警卫员保护白求恩立即随军后撤,但白求恩正在为一名危重伤员做抢救手术。警卫员对他说:“我们是奉命而来,快走,不然我们就将您拖走!”白求恩依然很镇静地为伤员检查伤势,并集中精力快速清洗伤口,止住出血后,将伤员外露的肠子送回腹腔,缝合伤口。手术后还吩咐一定先把这位伤员送下去。

转移到安全地区后,贺龙司令员便亲自来看望白求恩,并叫他去吃饭。白求恩说:“谢谢首长的关心,但我需要马上去查看运送下来的伤员病情。”并说,“战场上急救手术只是完成了一半任务,伤后的及时治疗才能保证伤员恢复健康。”

留下遗书,内容仍是布置工作

1939年秋,日寇开始冬季“扫荡”,战斗趋于激烈,白求恩在投入抢救伤员时,不幸在手术中自身感染。

病重期间,他挣扎着给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写了封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白求恩留下的遗嘱仍是工作布置:“……马靴和马裤给冀中的吕司令,贺龙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给叶部长两个箱子,游副部长8种器械,杜医生可以拿15种。打字机和松紧绷带给郎同志。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医学的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专为治疗患疟疾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在采访中,姚老告诉我们,由于白求恩大夫有着很高的威信,战士们已将他当成后方的强大后盾。经常有人私下里说,上前线我们一点都不怕,因为后方有白求恩大夫……当白求恩去世后,怕影响战士们的斗志,上级领导封锁了这一消息,直到他正式下葬的那一天。

姚老说:“白求恩同志牺牲的消息传开后,许多群众接受不了这一事实。我当时因双脚细菌感染,留在后方医院,没在他身边……”说到这,姚老再次哽咽了。他长叹一口气说:“多好的一个人,在外国那么好的条件,还跑到中国受苦,图什么啊?他不该走得这样早,唉……”

本报记者 柳江河 见习记者 史戎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