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警惕“三高”企业披上“循环经济”外衣
循环经济本是为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而提出的一种产业发展新模式。但半月谈记者前不久在晋陕宁蒙等省区采访时发现,个别地区和企业却假借这一全新概念,将一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等“三高”项目变相“组合”或“冒名顶替”,以期在项目立项、审批、税收各方面得到实惠,使“循环经济”成为保护其继续存在的漂亮外衣。
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记者最近到一家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采访,当地负责人宣称区内已形成了几个循环经济链条,如将原煤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再制成水泥;用炼焦产生的煤气发电,将产生的焦油制成炭黑;将炼钢产生的废渣生产地砖等建材产品等等,听起来颇感耳目一新。但记者采访周边群众时了解到,由于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这里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引进,目前已有数十家焦化厂、钢铁厂和水泥厂。现在这个园区建了二十多个“循环经济”项目,按理说循环经济能够降低污染、减少浪费,但群众却反映说:“‘循环经济’项目增多了,环境污染更重了。”
为揭开所谓“循环经济”项目的盖头,记者深入采访了一家生产焦炭的企业。据调查,配合这个年产120万吨焦炭的项目,企业建了洗煤厂、炼焦厂;而为了“综合利用焦炉煤气”,企业又建了一个年产10万吨的甲醇厂和化工厂;为“利用洗煤产生的煤泥、中煤和焦炉废气”,企业又配套建设了一个发电厂;为利用发电后的废渣,企业又建了一个制砖厂。就这样,这个循环经济项目实际上带动上马了六个子项目。但由于一些项目在技术装备、环保投入上的不足,最终使得生产环节增加,污染也随之加重。
此类“三高”企业无序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记者采访沿途的天空灰蒙蒙一片,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到处不是浓烟滚滚,就是污水横流,山坳间的烟囱之密、排放的各色烟气之浓以及污水排放点之多令人震惊。记者很难忘记,污染区一名妇女解开衣领要记者看她已经变得又粗又大的脖子。她说,现在村里许多人都得了呼吸道病,老感觉里面有东西。因为污染,地里种的西红柿还长不到小汤圆大小,苹果树栽了五六年都不能结果,很多种类的花儿都养不活。沿途许多群众感叹:过去巴不得来些老板投资建企业,但没想到老板的钱包是鼓起来了,但老百姓吃的干净水没了,呼吸的新鲜空气也没了。
名为“循环经济”实乃“冒名顶替”
有些“循环经济”项目,其实只是“冒名顶替”,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循环。以煤矸石发电为例,这一直是国家鼓励发展的废物综合利用项目,但一些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山西一些煤矸石发电项目,只是假借“煤矸石发电”这一循环经济的表述,在实际生产过程很少使用甚至不用煤矸石,而是直接燃烧原煤发电,以便减少机器耗损,降低运行成本。还有的产业链很难圆满接续,上游工序产生的原料不能满足下游生产的需求,如有的焦炭厂配建的电厂、甲醇项目,上一个工序产生的煤气、煤矸石等不能满足下游的原料供应,不得不在循环链条中加大原煤使用份额。
另外,一些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利用某一个环节和部门的先进技术,掩盖了其他环节和部门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现状。晋陕蒙黄河污染“黑三角”地区的一家电石企业,拥有煤矿、焦化厂、电石厂、乙炔厂、碳素厂等多个子公司,形成了煤炭—炼焦—电石—乙炔气等多个循环产业链,企业的密闭电石炉技术先进,是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环保设施。但同在这个企业,还有其他一些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电石生产车间。这种“先进附带落后”的循环产业链,使一些按规定本该取缔的落后工艺有了继续存在的空间。
莫把“循环经济”当成筐
有关人士介绍,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单独审批不可能成功,但如果把它们“组合”成一条新的产业链条,挂上“废物利用”和“循环经济”的金字招牌,不仅在项目审批上能够顺利过关,而且投产后还可享受国家有关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记者仅在一个县级市设立的产业园中发现,以“循环经济”名义、利用煤气和煤矸石建成的小电厂就有5家,还有两家待建。如果单独审批,这些装机容量才几千千瓦的发电项目不可能审批通过,而这些小电厂又往往成为能耗和污染大户。
有关人士呼吁,目前各地都在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但对循环经济的认定缺乏可操作性标准,对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生产过程缺乏应有监督,使得一些地方和企业把“循环经济”当成一个筐,把一些只要沾边的项目都放进这个筐里,使得一些国家限制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披着“循环经济”这套漂亮外衣继续生存,给资源、环境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国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此加以防范,并从机制和体制上寻求对策。
(储国强 陈忠华 万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