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19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焦点话题·文化视野 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是遏制权力滥用 清廉便享受“特批”? “改革”已是贬义词了 文物 城管打人之外 时事点评 睁眼看中国近代史之细节 官高啥都懂 鲁迅投考 商品社会 好新闻也是历史镜子

当前版:第A2版:北国周末-焦点话题·文化视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焦点话题·文化视野
02

好新闻也是历史镜子

·胡树勇·

1932年秋,天津《大公报》连载了《陕西实业考察团陕西视察记》:8月31日至9月2日,考察团实地考察了石泉县,考察经历见报。1993年石泉的《西江月》杂志第2期登载了1932年秋《大公报》刊载的这篇新闻调查,本人几年来读过多遍,深感这篇过去的新闻很有意义。

这篇新闻真实记录了石泉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文虽不长,触及面却宽,将那个时代石泉的落后,人民的疾苦,写得淋漓尽致。文章一开始就写了石泉百姓的迷信之深:“人民极迷信,数户之小村,亦必有庙一座,遇事必先祭神。尤奇者为供神以鸦片烟。”因为考察团中有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等一批科学家和学者,因此对非科学的事物就极关注,并且暗示后文所叙石泉贫苦的原因之一。

如此重要的考察团来临,石泉地方官理当认真对待,但“县长闻人数众多,深虑招待不周,或获谴责,乃藉故出差于汉阴,以卸责任”。考察团记者写道:“实则本团一切食宿之事,均属自备,无需扰及地方”,转而评论道:“官尚如此,人民更不堪命矣。”

考察团为及时传送新闻,记者去找电报局,见“局中只局长一员,报夫一名,竟时有断炊之苦。记者拍电时曾往局中一次,晤其局长,见其卧榻只草席一条,询其行李,已于迭次断炊之时卖去。以堂堂交通机关,竟不得不变卖行李维持伙食,在全国各地中恐尚属创见。

接下来,文章以较长的篇幅写了石泉的地形、山间特产、矿产、人口、捐税、教育、交通。

文中对汉江砂金兴趣浓:“某次县府修治房屋,在大堂地下,竟得金镜一枚,致有‘金大堂,银照壁’之谣。汉江所产瓜子金确不少数也”。写捐税过重:“苛政猛于虎,(人民)不得不弃其田产远走他乡也”,“足使见者伤心,闻者酸鼻,人间地狱恐更无过此之惨状。”“此县虽四境皆山,颇擅水利之胜”,“天赋独厚,而人祸特烈。”

因是“实业”考察,故这篇文章重点在写石泉的经济产业,但又兼顾了其它社会生活情况,使文章显得有血有肉。在谋篇上,以时间顺序为基点,既有数据分析,更有生动的细节穿插,读起来有滋有味。在语言方面,基本为白话文,但善于选词构句,语言精练生动,夹叙夹议,如读一篇散文,用如今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这大约是新的散文写法。

历史是一面镜子,看了《大公报》的这篇报道,同今日相比,石泉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有人认为新闻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实际上一篇好新闻就是一篇史志,好新闻也是历史镜子,新闻工作者应该运用好自己手中的笔。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