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鉴赏与收藏
明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由宋代的百花争艳经元代过渡,到明朝时,几乎成了由景德镇瓷器一花独放的局面。甚至有人说钧瓷在明朝是一个空白。实际上当时的状况是明代陶瓷中心南移,景德镇陶瓷业兼收并蓄,得到了长足发展。相对而言,北方瓷业处于劣势。即使如此,颇具影响的钧瓷业也时隐时现,处处闪射出她那迷人的风采。
明朝初年,借鉴钧瓷工艺的釉里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后,永乐年间,仿钧的铜红釉正式烧制成功。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钧瓷,仍是北方以禹州神垕镇为中心的瓷业的延续。从部分传世明代的钧瓷看,永乐、宣德年间的钧瓷釉色仍以天青、天蓝、粉青、豆青、月白为主,偶有紫斑,实乃杂以蓝紫红褐青等微粒状,如鱼子粒、鱼子纹状者居多,其质感明丽欢快,厚润感与宋钧相比有一定差距;造型多小件,以炉、鼎、樽、钵、奁、洗、花盆等类别为主;工艺较元代钧瓷精巧俊秀,一般为满釉烧或支钉烧,很少半釉烧成,偶有底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等。
嘉靖时期,钧瓷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南方各窑区仿钧之风日盛,著名的有宜兴的宜钧,广东石湾的广钧,景德镇的景钧和炉钧,浙江铁店的浙钧等。
总的来讲,明代钧瓷因战争和灾难,传世者很少,从仅存的部分明钧来看,当以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为盛,此后因政局动荡,渐渐败落,至嘉靖年间,虽经世宗的大力扶持,终不得其果。到万历年间,因避讳“钧”字,也因钧瓷造型追求秀巧,釉色推崇艳丽,质感向往玉润,工艺趋于规整,故后人多评论明朝的钧瓷风格为“艳丽”。
(杨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