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鉴赏与收藏
清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
清代,整个制瓷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南方瓷业生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尤以景德镇为甚。此时景德镇设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并仿烧宋代名瓷。特别是雍正皇帝对宋代名瓷十分青睐,因此,宫廷不仅大量收藏宋代流传下来的名窑瓷器,而且还命景德镇御器厂进行仿制。在仿制的过程中,以仿钧最为成功。
据史料记载,雍正七年(1972年)三月,景德镇御器厂协理陶务的唐英曾派厂署幕友吴尧圃来禹州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这说明清朝宫廷对仿钧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唐英仿钧之时,禹州的钧窑可能有少量烧制者,但已不能生产上乘的贡品了。
光绪二十八年(1902),禹州知州曹广权为给慈禧太后祝寿,征集工匠在州衙内设窑烧造钧瓷贡品,做了钧瓷炉、瓶、盆、寿桃等36件寿瓷上供。这些寿瓷形神兼备、莹润超玉,慈禧太后称赞不已。从此,钧瓷又登上艺坛,进入宫廷,受到多方重视。
审视清朝的钧瓷,当着意于“飘逸”的风格。主要因菟丝缕、火焰青、火焰红等釉色为代表的流散、飘洒状,与唐、宋、元、明各时期的钧瓷相比,其色斑活而透变、变而有幻、幻且有样,潇洒飘逸,随人意现,无羁无绊,故人们称“飘逸”为清代钧瓷的特征。
(杨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