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14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特别报道 金牌动力陕 史峰章刀锋领舞人 图片新闻 助推神舟遨九天 如何承受加速度 神六厕所使用如骑马 图片新闻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特别报道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特别报道
04

金牌动力陕

——航天六院研制“神六”载人航天火箭发动机纪实

发动机正在进行点火试验

据世界某权威统计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造成国际航天发射故障的原因,有38.5%是由火箭发动机所引起。然而,在中国航天发射的故障率统计中,由发动机引发的故障率却是零。创造这项奇迹的,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一个地处古城西安、被世人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地方。

三秦热土竞华夏风流,汉唐雄风振民族精神。

2005年10月12日,一个令三秦儿女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日子。这一天,生活工作在这块古老大地的一群航天人,用亲手研制的火箭发动机,托举着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扶摇直上九云天……

这是一曲赞颂民族振兴的凯歌,这是一个令无数华夏儿女欣喜若狂的时刻!历史将牢牢铭记这一天。

此时此刻,在西安,在航天六院,在这个被世人誉为“中国动力之乡”的地方,在这个为神舟腾飞打造翅膀的地方,欢乐和自豪沸腾着每一个人的心……

挑战,从细微处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展开,用于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迫在眉睫。六院人又一次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任务下达,没有回旋的余地。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从每一个细节开始,运用合理科学的可靠性试验方法,经过改进-试验-再改进-再试验的反复过程,展开了一幅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的动人画面。

发动机火工品研制时,该院科技人员在火药的首次研制中发现,尽管火药的燃烧性能正常,但燃烧后的产物中,却有较坚硬的固体小残渣。看似微小,如吹到涡轮泵里,则可能影响涡轮的正常工作。他们又重新研制火药,但某火药研究所交付的火药经过试验后,发现其高温及常温性能较好,但低温性能较差。为彻底搞清问题所在,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亲自考察了火药研究所的试验条件及保温条件,终于查清了问题所在。经过重新改进配方研制后,火药的性能完全满足了系统的要求及火箭发动机高性能的要求。

为了确保“神六”所需发动机的高可靠性,承担发动机热试车任务的该院参试人员针对发动机试验部分系统设备运行已经30多年,腐蚀老化比较严重,试验的质量和可靠性降低等现状,为了使试车质量可靠性迈上一个崭新台阶,适应载人航天发动机试验技术需要,在时间紧,资料少,难度大的情况下,对试验设备在历次试车中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试验系统、设备进行了深入的可靠性分析、评估和失效分析,建立起相应的测试技术手段、方法和测试验证系统,提高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技术保障能力与水平,试验质量可靠性得到保证,充分满足了载人航天发动机研制试验需要。

攻坚,在过程中闪光

内行人都知道,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发动机的心脏是涡轮泵。为了杜绝涡轮泵装配中多余物的产生,该院职工通过反复对比试验,找出最佳的装配方案,确保涡轮泵万无一失。在涡轮泵联动试验前,科技人员与工人师傅群策群力,经过对设计改进方案进行反复的研究分析,编写了涡轮泵联动试验总任务书及联试调整计算书。并认真分析了两级节流方案的可行性、计算了节流圈的尺寸,论证了入口采用金属软管联接的方案。与此同时,他们还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联接用涡轮泵副系统入口过渡管的设计。改进后的涡轮转子成功地参加了三次涡轮泵联动试验。其中一次联试按预定程序顺利完成了高工况600秒长程可靠性试车,为进一步提高载人航天运载火箭发动机高可靠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研制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次,在发动机大推力、长程可靠性热试车中出现了意外故障。于是,从院领导、型号副总设计师到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试验工人,大家从清晨8点到次日上午9点,25个小时始终奋战在故障现场。在外请的振动、结构力学专家和教授对造成故障的机理也感到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该院的科技人员却迎难而上,迅速成立了“故障分析小组”,打响了查找载人航天火箭发动机故障及原因的攻坚战。

科技人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对涡轮盘上上百个节点反复进行模态试验分析,对几百张图表及大量的数据每一张都进行仔细地阅读、分析、计算,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生产、试验单位的职工们随叫随到,连续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查找故障的第一线。二十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鏖战,他们终于找出了故障原因,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在对故障点进行了彻底的改进之后,连续多次长程试验均获圆满成功。

金牌,在奋斗中铸就

屡战屡捷,创造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回首航天六院四十多年的发展,六院人用亮丽的色彩点缀着自己的飞天梦。

搬迁西安前,航天六院地处秦岭深处,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但即使这样,老一辈六院人却扎根深谷,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奋斗者之歌,铸造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优质高效,争创一流”的六院精神。

多年来,无论是地处深山,还是搬迁西安,无论是生活清贫,还是条件改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在倾心打造金牌动力的同时,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也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精神,六院人获取了打造金牌火箭发动机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

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谭永华,这位同神舟一起成长起来的六院“掌门人”,从发动机的立项研制到连续参加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始终奋战在研制工作的最前沿。他和技术人员一起分析产品质量,研究试验方案,以其独到的见解为排除故障抽丝剥茧,匆忙的脚步中始终踏着神舟的足音。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火箭行政副总指挥,年近六旬的六院副院长肖厚德,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眼见为实”是他一直遵循的工作信条。发动机进入总装阶段后,他总是身先士卒,有时技术分析工作要通宵达旦,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而他却执意与大家一起“守夜”。

长期以来,六院参试人员已适应了这样一种特有的工作方式:每个人都像军人一样,有一套专用的行囊,只要一声令下,背起背包就出发。每次回到深山的试验基地,参试人员如英勇的将士即将奔赴硝烟弥漫的疆场,有父子送别的叮咛,有母女情深的嘱咐,有妻子送郎的深情、有恋人依依惜别的厚意,还有父母抱着孙子一同送别儿女,亲情缠绕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这与当年“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情景多么相似。

在父母临终、妻子临产、儿女临考时,六院很多职工都留下了人生的莫大遗憾。然而,当神舟飞船的捷报传来时,所有这些遗憾都化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柳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