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07日
憩心亭·收藏
04

中国水下考古迎来黄金时代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海上丝绸之路”举世闻名,在中国领海、内水和管辖海域沉睡着大量文物。随着21世纪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中国水下考古也迎来黄金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10月19日在西安举行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上说,水下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下考古研究,有效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国文物考古事业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直至20世纪80年代,水下考古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1986年中国政府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成立了国家级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保护水下文物的立法工作,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由国家专门立法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国家。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目前,国家文物局根据新的《文物保护法》已经着手对该条例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张威说,中国已经建立了能够独立完成大规模水下考古工作的专业科研队伍,已有44名水下考古人员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在世界范围内,像中国这样保持着一支国家级的水下考古专业队伍的国家为数不多,在亚洲地区更是首屈一指。”

水下考古学家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长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具有抢救保护性质的水下沉船遗址以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和发掘工作。从1991年到1997年,水下考古学家在辽宁绥中三道岗对一艘满载瓷器和铁器的元代商船进行了6次大规模水下发掘,是目前历时最长、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项水下考古工作,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专业队伍诞生后首次独立完成的大规模发掘工作。

2001年到2004年,中国考古学家对广东“南海一号”南宋沉船进行了勘查试掘工作,已经出土了数千件文物,主要是瓷器,还包括金器、银器、锡器、铁器、铜钱、漆器、动物骨骼、植物果实等。

“目前,‘南海一号’沉船的发掘与保护方案正在制订之中,为了尽可能完整地保护沉船上的历史文化信息,专家准备将沉船和包含物一起整体打捞出水,这将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创举。”张威说。

此外,水下考古人员还在西沙群岛附近开展了水下考古调查和抢救发掘,在华光礁、北礁、银屿等岛礁发现了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年代的水下文物遗存13处,发掘出一批宋元瓷器、石锚、象牙等文物,再次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向世人昭示,居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南海诸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中国水下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人最早到达、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最好历史见证。

张威说,中国还将建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数据库和相关网站,向全球公布中国可公开的水下文化遗产信息,收集各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的资料,按照《联合国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推动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喻菲 刘畅 冯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