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艾色变”莫盲目
据科学研究称,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够在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存活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毒。然而,在一个个感染了艾滋病的鲜活的生命面前,这种肉眼根本就无法看见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怪物就像一个个吞噬生命的巨大黑洞,洞口里面挣扎着无数艾滋病人的冤魂。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5630例,其中已发病的艾滋病人31143例,累计死亡7773例。
今年是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在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省健康教育所社会健康教育科的张同军科长和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会办公室主任常爱玲女士,对我省防治艾滋病的情况进行了了解。
感染人数迅猛增加
据张同军、常爱玲两位健康教育专家告诉记者,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较,我省属于艾滋病疫情低流行区。但近三年来我省感染人数迅速增加,艾滋病防治已进入关键时期。据两位专家介绍,1992年到2000年我省累计发现58例艾滋病感染者,2001年发现49例,2002年发现43例,2003年发现44例,2004年发现88例,今年1-11月共发现145例。自2004年以来,每年新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几乎成倍增长。导致我省艾滋病感染者迅速增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批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感染病毒。二是新疆、四川等省区静脉吸毒方式逐渐向我省渗透。三是河南、山西等艾滋病高发地区人口频繁流入我省。而我省偏远地区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所以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十分艰巨。
艾滋病毒猛于虎
提起艾滋病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两位专家介绍说,用“艾滋病毒猛于虎”来比喻并非危言耸听。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生存和致病能力都很强,它能够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导致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和肿瘤抵抗力的下降,最终使生命因各种疾病的侵袭而死亡。目前对艾滋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愈药物。
“谈艾”莫盲目
对于艾滋病的防治,两位专家说,艾滋病对生命的侵袭虽然凶猛,但其传播的途径却并不多,已知的只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3种。我省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静脉吸毒人员和性生活混乱的人员。只要知晓艾滋病防治常识,拒绝毒品、洁身自爱,就可以远离艾滋病的侵袭。而与艾滋病人的一般接触,如与艾滋病患者共同生活、工作、握手、礼节性接吻等都不会受到感染。因此,人们大可不必“谈艾色变”,更不应歧视、躲避艾滋病人。
最后,两位专家向记者一再强调:我们要消灭的是艾滋病毒,而不是艾滋病患者,对于艾滋病患者应给予关爱。消灭艾滋病病毒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而关爱艾滋病患者却是我们的社会良心!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我省将推出一台文艺演出进行宣传,其主题就是“情系三秦,关注艾滋”来呼唤人们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良心。 本报记者 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