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把一生“零缺陷”交给航天事业
——记我国载人飞船逃逸系统发动机总指挥周为民
在火光冲天的这一刻,周为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大厅。1秒、两秒……他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感觉每一秒钟都如重锤敲击着心坎。
当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升空120秒时,逃逸塔与火箭顺利分离,大厅里掌声骤起,现场火箭系统几位责任人纷纷起立由衷地向周为民表示祝贺。周为民的眼睛湿润了,他和他的研制团队再一次不辱使命,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把挫折转化为财富
逃逸塔不仅外型很特别,结构也很复杂。整个逃逸系统的动力装置由四个型号大小10台发动机组成,分别是主逃逸发动机、分离发动机、偏航俯仰发动机和高空逃逸发动机。
面对这种异型的东西,四院的火箭发动机专家们也曾“迷惑”过,当时仅从非常有限的国外报纸、杂志上偶尔看见过,甚至都搞不清哪个是发动机。上世纪90年代初,四院的设计人员在俄罗斯交流考察,与俄方人员谈起发动机时,仅一个发动机外壳,人家张口就要80万美圆。四院人毅然决定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路子,不信中国人自己就搞不出来。
由于形状特殊、要求极高且是从零起步,逃逸系统的研制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整个火箭系统的重大技术难关之一。事实也正是这样,从研制一开始四院人就遇到了困难。
经过艰难的选型、研制、试验,到1995年4月19日,主逃逸发动机第一次试车。这是整个逃逸系统10台发动机中尺寸最大、形状最复杂,也因此是研制难度最大的逃逸发动机,大家对她充满了希望。然而,试车点火后不到1秒钟,摄氏3000多度的高燃速火焰瞬间将四个前置喷管的弯管部分全部烧穿,四射的火焰将整个试车台烧成了一片火海。试车的惨状让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泪水。
时任43所所长的周为民,作为第一责任人组织了主逃逸发动机前燃烧室壳体绝热这项整个研制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最关键的技术攻关。当时,距总体要求结束方案阶段的时间还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上上下下千百双眼睛在看着他,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周为民把这项技术攻关作为全所型号研制“短线的短线”,自己亲任攻关组组长,同时落实专人负责限期完成,同这些责任人逐一签定了“百日攻关”责任书。那是怎样寝食难安的100多个日日夜夜啊!攻关组的技术人员和一线的工人师傅选了成百种材料和配方,做了上千次试验,测试了上万个数据。正值一年当中最酷热的季节,有时他们一连工作了好几天,却毫无进展。为了得到每一项试验的准确数据,工作到深夜成了攻关组的家常便饭。
那一阵子,周为民几乎每天都要到实验室、车间,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有时在实验现场一站就是几个钟头。看着攻关组同志们疲惫的神情,想着责任令任务的倒计时,他深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那段时间,本来就清瘦的他更瘦了。(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