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说说国企收益权·盛大林·
“国企应该向国家分红”,“现在国资委最大的权没有落实,就是收益权。因为出资人最重要的权是收益权。”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一番话,让我大吃一惊——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国家竟然没有拿到国企的收益权!
在此之前,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国有企业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要向国资委(政府代表国家,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上交经营管理所需以外的利润(国有控股企业为“分红”),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逻辑。
谁投资,谁收益,这是最基本的市场法则。国企的真正“老板”是政府,国企的负责人必须明白:自己只是政府聘任的经理人,而不是出资人,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但不等于拥有所有权和收益权。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国企通常利用公共资源,甚至被赋予某种特权,比如垄断。这些资源和特权能给国企带来超额的利润。而为国家赚钱正是政府创办国企的重要目的之一。虽然国企缴纳了很多税款,但如果仅仅是纳税,那么在对国家的贡献上,国企与私营还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近几年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所属的国企,利润年年大幅增长。就在这次记者会上,李荣融介绍说,今年央企上交的税额将达到5500亿元,而利润更将达到6000亿元。这些钱是属于国家的。除职工工资福利支出和生产经营所需再投入的资金外,其余的应该交给国家才对。然而,政府这一“最大的、最重要的权”竟然没有落实!
利润没有都用在扩大规模上,又没有上交,那么,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到垄断企业的普遍现象,比如工资畸高、挥金如土。“据审计署披露,国家电力公司4年前召开的一个内部人事干部会议,短短3天时间竟然挥霍了304万元,人均耗费2.4万元……”
不过,国企也并不是都能盈利。要是赔了,怎么办呢?一般都是这样:先在国有银行挂账,然后剥离不良资产——最终由国家“埋单”。几大国有银行近年先后两次剥离的1.7万亿元不良资产,其中的大部分不就是国企的“功劳”吗?赚钱了,是企业的;赔钱了,是国家的——天下竟有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