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16日
政经·国际
04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凸出

在春节前一个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数十名经济学家提交的在不同区域做的调查报告,都给出一个相同而清晰的描述:近年来,城市贫困问题并没有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表现出明显地加重。

专家们注意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城市贫困群体,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人员,而新出现的城市贫困群体中,大部分人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机会。

在专家的眼中,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可能来自: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导致失业的群体;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退休较早、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流入城市、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大量农村人口。同时,社会保险、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等制度上的缺位与失效,也在随时随地制造和产生着新的城市贫困。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1978年为2.5亿人,2004年已经迅速下降到2610万人。与此相比,城市贫困问题却有发展的趋势。以2004年为例,专家们估计的数据是,城镇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至8%,高于同期农村。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订城市贫困标准,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并定期发布城市贫困人口的统计数据。”经济学者高尚全这样表示。

由于缺乏高尚全所说的全国性权威统计和分析,到底谁是城市贫困人口,他们贫困到什么程度,不同城市的贫困人群构成是否不同等问题,谁都没有准确的答案。专家们的态度是,只有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为解决城市贫困开出对症的药方。

综合开发研究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丁四保2005年下半年对东北地区5个资源枯竭城市的贫困群体进行了调查。他对城市贫困居民有这样的描述:离开原有在国企或者集体企业的工作后,大部分员工在实现再就业、获得失业和养老保险、参加就业培训、享受医疗和教育服务方面,遭遇到了严重的排斥。“贫病交加”使他们的命运堪忧。 (刘世昕)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