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韵
□文/秦东风
秋意渐渐浓了。除却大地飘来的果香、地里的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有人说:秋,是金黄色的,象征着成熟、象征着收获。也有人说:秋,是萧条的,参天的大树落了叶,孤伶伶的怪可怜。地里的瓜呀、豆的都拔了秧,接踵而至的便是冬天了。而冬天是寒冷的,是为许多人所不喜欢的。
地上有了露水,早晚温差较大,再也听不到蝉的轰鸣。但看那路人,脸上分明都挂着微笑,这是知足者的笑容,这是胜利者的笑容。辛苦了一年,能落个屯满仓实的,您说能不高兴吗?许多时候,我有意无意地将秋天喻为人的中年。少不更事,青年时又多了几分草率、迷惘,多了几分无奈与不羁,到了中年,虽说是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不轻,却也多了几分自立、自信、自强。不惑之年,虽未具备知天命的本领,倒也常为自己的选择有些许惊喜、丁点得意。票子、车子、房子、位子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内容。为此一些人熬灯费油,更有甚者竟连自己的尊严也抛置脑后,最终为人类所不齿,可悲的是他自己却仍能得意的起来。那对失意者的不屑、对弱势群体的鄙夷,常常使人们窥到他的心理残疾。“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你哪能活得比我还好”?就是一些人的心里轨迹。然而得到者未必时时得到,失去者并非事事失却。人各有志,活法各有不同。君不见山里农民饿啃冷馍就根大葱,活得照样滋滋润润;下岗夫妻月收入不足千元,照样把上大学的孩子供养。这既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酸葡萄效应”。有人一味索取,有人只讲奉献。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同,故而对事物的选择大相径庭。一位研究生甘愿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到秦岭深山去搞家、野猪的杂交试验,他想的是给人们提供肉质鲜美的杂交猪种。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不恋城市恋深山,为穷乡僻壤的孩子传输知识,教会他们报效祖国的本领。这样的人又怎能不让人景仰、感动?善耕耘者必有收获。有人只羡慕他人收获时的喜悦,却看不到别人收获前的劳作、拼搏、煎熬。有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价值高低,不在于他是做学问的还是杀猪卖肉的,要看他对社会是否有贡献,要看他是否在奋斗中得到了快乐。纷繁的世界,五花八门的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至于我们个人的喜好与厌恶都无关紧重。把平凡的琐事一件件干好,就是不平凡。许多人的一生,就是寓平凡于伟大之中。
秋的底蕴非常厚重。而其厚重的底蕴非有智慧与勤劳者不能看到并享用。斑驳的岁月,无情地催人老去,辉煌也罢,平常也好,当搏则搏,别给生命留遗憾。转瞬中秋节已过,一年所剩时日已不多。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往事,人们的感情是复杂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也无需强调绝对公平。但世间却有公道,公道自在人心。在浓浓的秋意里,在这收获的季节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忙忙碌碌、有所作为是一生,碌碌无为、醉生梦死也是一生。人的本能是要追求卓越的,人的际遇不同,能量也不同。呼风唤雨要有呼风唤雨的能量,老实巴交也不见得事事无成。仰视天空,无数颗星星眨着眼睛,但有几颗星人们能唤出它的姓名?树木的老幼,看其年轮,人的充实,视其行为,看其心胸。大写的人,从来不乏宽广的心胸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秋意浓烈了。大地喧嚣整日,在夜间又恢复了宁静。拧开台灯,面对陆步轩先生的新作《屠夫看世界》,我若有所思。读着读着,我竟想象我也变成了一位屠夫。屠夫又有什么不好?人们不是要营养、要开荤吗?一刀下去,给需要者割出一块好肉来,那人高高兴兴地付款离去,临了说声“谢谢”,不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