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27日
头版
01

教育何以“种瓜得豆”

·郭之纯·

2月21日,新华网专稿介绍了美籍政治经济学家龙安志对中国教育的批评:虽经过了20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国面对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科研差距,还是只能望洋兴叹。失败的教育制度,使缺乏善于思考的人才成为中国迫在眉睫的危机,且造成学术秩序濒临瓦解和青少年犯罪激增的严峻局面。其在文章中援引中国教育部门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世界上最短视的”,一些名牌大学生成为“学无所用的废料”。

以最殷切的期望、最刻苦的学习、最远大的理想教育,何以却造就出如此不济的学生?中国教育为何“种瓜得豆”?原因可能有很多,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或为主要原因:

考试制度的不当害了教育。由于不当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导致多数中小学采取填鸭战术、题海战术,大打时间战、疲劳战,使天资卓越的好学生也被拖乏,而能力稍差些的学生就被拖垮,由此导致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此疲倦的学生,丧失理想乃至“最短视”,并不意外。

其次,长期对教育乱收费的纵容或默许,害了教育。因为乱收费的被默许,学校的办学目标逐渐异化,现在学校在决定招生特别是分数不太高的学生时,择校费才是第一考虑。使学校逐渐充满世俗的铜臭气,远离了理想色彩,不再是一块净土。

在这些负面因素的夹击下,虽然我们有着“望子成龙”、“望生成龙”的良好教育传统,然而造就出“世界上最短视的”学生确实也毫不奇怪。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