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非中国制造”让我们反思什么
有报道说,一个带有明显贸易歧视性的“非中国制造”商标申请日前出现在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官方网站上。一旦批准,“非中国制造”的商标在欧盟25个成员国内都是有效的。
姑且不论这种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声誉有着无形负面影响。我觉得,作为听闻此事的国人,不妨冷静面对,思考一下人家为何只对咱中国“情有独钟”,而不去申请除了中国之外的“非x国制造”的商标呢?
“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实际表现到底怎么样?其实,即使没有这个“非中国制造”事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先进国家在产业竞争中的差距和不足。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提到的“衬衫、裤子换飞机”。
对于“非中国制造”的商标申请,我们显然不会听之任之,而且也完全有理由通过相应渠道去提出异议。但是不能忽视一个事实,我国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只占外贸总额的2%。我想,等到我们有了自主创新过硬实力的那一天,就算鼓动人家去申请“非中国制造”的商标,人家也会摆手回绝了。
(摘自2月23日《半岛都市报》司马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