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新技术令大佛寺煤矿节约资金上千万
本报讯 科技不仅使大佛寺煤矿创造了我省井筒三维相向贯通先例,且建设工期也因此缩短10个月,节约费用上千万元。
据了解,大佛寺矿井自2004年5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由于大佛寺煤矿在施工中实际涌水量达99立方米/时,无法使用装岩设备,施工速度慢,支护难度大,安全无保证。在此背景下,大佛寺煤矿充分发挥科技力量,采用GPS定位、井下陀螺定向和全站仪等高科技手段,加快了建设进度,使该矿主、副斜井井筒提前10个月,分别于2005年4月27日17时05分和10时18分在正向498米和504米处高精度对头贯通,精确度分别为18毫米和10毫米,远远小于200毫米的允许误差,创陕西省井筒三维相向贯通先例和全国同类型矿井建设先进水平。
在解决井筒支护问题上,大佛寺煤矿和西安科技大学合作,优化支护参数,变更支护形式,变两次支护为一次支护,仅此一项就节约支护费用1200万元。
据了解,正是由于大量科技手段的应用,大佛寺煤矿建设工期大大缩短,目前地面土建工程除部分生产系统外,绝大部分工程主体施工已完成,现已进入安装调试和试运转阶段,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