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3月28日
企业新闻
02

从“打工”到占领国际市场

——陕压厂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求发展记事

2005年,位于富平县庄里镇的陕西压延设备厂完成工业总产值70136.41万元,实现利税12126万元,较上年增加5798.12万元,增长91.63%。据国家重机行业经济统计报表显示,2005年上半年,在全国冶金矿山企业中,陕压厂利润排名第2,产量排名第4;在陕西机器制造业中,利润排名第一,已成为全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这家地处偏僻的重型机械企业,是如何在钢铁行业经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对机械行业滞后期显现的影响下,受到最小冲击却得到持续发展的?其最根本因素,是他们坚持科学发展,在与国外企业技术合作的同时,通过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而实现的。

通过“打工”聚能量

这家建厂40年的大型国有企业,在10年前,也曾有一次鼎盛时期,1993年,这家企业已连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3000多万元。在工厂新领导班子接手后,第二年就一举扭亏为盈,并在1995年成为全国及省机械行业的排头兵,省政府曾向全省企业提出“远学邯钢,近学陕压”的号召。

然而,接下来的几年中,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日本几家企业的合作受到极大影响。与陕压厂签订两次“友好企业协约”的日本日立公司,一年揽的活自己也吃不饱,更无暇顾及中国这家友好企业。而国内的钢铁及有色企业在技术改造中,把目光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几家特大型重机行业。

面对这种局面,陕压厂的领导班子迅速调整战略,在继续与国内重机行业各大企业争分“一碗羹”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与欧美国家著名企业的合作上,而陕压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功的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为武钢生产过设备。经过不懈地努力,靠“攻坚不畏强,诚信可破关”的精神,国外一些著名公司对地处偏僻的陕压厂从怀疑到对其“严实”的管理作风、精良的加工设备和强劲的制造能力感到叹服,纷纷与陕压厂牵手联姻。

走进陕压办公室大楼,办公室门上除了可以看到涟钢项目、唐钢项目、武钢项目等,还可以看到德国西马克、意大利达涅利、奥钢联、三菱重工、新日铁等专家办公室的标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随处可见,就像走进了重型工业的“联合公司”。

开发核心产品闯市场

然而在多年的“打工”中,陕压并没有迷失自我。打工的根本原因,是陕压厂包括国内同类企业的技术实力,还远远不如国外企业。而打工的目的,则是要解决面临的生存、发展和改革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打工”扩大交流,为自己的研发队伍充电,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真正占领市场,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

基于这一观念,陕压在2001年不失时机地对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竞争策略、竞争机制进行调整,并明确了“精品、名牌、成套、创新”的战略方针。早在2000年9月,该厂就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陕西压延技术工程公司,负责产品的设计、研发与销售。2003年,陕压把给浙江协和薄板有限公司生产的价值5000万元的年产20万吨产品1450MM六辊可逆冷轧机组,作为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样板工程。这套向用户“交钥匙”的设备,完全由陕压自行开发,已成为用户的“印钞机”,而陕压厂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使厂家和用户得到“双赢”。近几年来,陕压厂自主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有轧制钢材的冷热轧机、卷取机、矫直机、剪切机,还有轧制铝、钨、钼、铅、铜等材质的各类轧机,品种达24种。

从给外商“打工”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陕压厂通过技术创新,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渗透性和价值倍增性中取得的实际效果,已使其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目前他们已与世界8个国家的18家国际著名企业合作,产品不仅为国内宝钢、武钢等特大和大型企业提供,而且还出口到德国蒂森——克虏伯、韩国浦项制铁、日本新日铁等国外著名公司,近10年的产品出口已达5000万美元。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王萌迪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