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劳务输出服好务
——淳化县总工会开展职业再教育侧记
3月13日上午9:00,在气焊实习车间,一个小伙子拿起粉笔,在一块1平米的钢板上画了两条线后,将整块钢板抱上操作台,然后拉过来气割机,割下两块长约30公分、宽约5公分的钢板……这一过程的操作者是淳化县西强技校电焊班的一名学生。他所在的学校正是该县工会为了帮助下岗职工子女和社会青年学技术,于2001年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该县首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
谈起几年来的办学经历,县工会上下有说不完的话。县总工会副主席张志觉说,2001年,他们在县工会职工就业学校办了一期电子班,可当初大家对技工没有正确的认识,第一期只招收了11名学生。年底,因生源太少电子班暂停招生。第二年,为了配合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县工会直接组织劳务输出。当年年底,他们再一次尝试开办县总工会就业培训学校,但开设专业调整为符合当时劳务付出要求的、为期4个月的电焊班,当年共培养学生65名。此后的2003年学校又先后开设数控车床、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等专业,当年在校生学习人数达到130人;2005年,在校生已增至300多人。
为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县工会做了不少工作,西强技校校长丁圣说,他们当时投资建学的不少手续都是工会派专人办理的。“要不是县工会办理各种办学手续,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他提高嗓门说,县工会为学校的发展争取了好多有利政策。去年,为了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县工会将县长请到学校参观,使其了解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的不易。没想到这一招真有效,不久县财政便给学校拨专款3万元,用于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
为了毕业生就业,县工会多次派张志觉副主席送他们到江苏、浙江等地的企业就业。同时,县工会也非常关心身在异地,走出校门毕业生的切身权益。去年6月份,该校电焊班15个毕业生被分配到武汉一造船厂,可签订劳动合同后,对方并不按合同支付工资。得到消息后,县工会配合学校去武汉处理职工维权事宜。后来,在县工会的干涉下,才使这些游子拿到了应有的报酬。此外,该县工会还经常派人跟踪、走访西强技校毕业生的就业企业,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着手解决。
职工学校本来是为城镇职工服务的,可为何西强技校90%以上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该县总工会主席张建军解释说,西强技校前身是县工会职工就业学校,他们招商引资建立西强技校,初衷也是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子女上学和培训的难题,可这几年为了配合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局,才肩负起农民的岗前培训职责。
也许正是该县工会在转移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前不久,该县召开的“两会”上明确提出,今年拿出300万元用于发展该县职业教育,主要用于解决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家庭困难学生的上学难题。
本报记者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