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交响乐”的主要“演员”
——访中核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方健班组”
(上接一版)
技术创新是高技能的体现
“方健班组”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解决了不少焊接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制造我国大型核电设备国产化项目某设备时,焊缝原坡口为外u型,内v型,钝边2毫米,坡口深度基本对称。用此法,工序繁琐,内外口均要气泡,浪费大,质量保证系数小,设备占用时间长。在方健的带领下,班组成员查资料,与技术人员交流探讨,大胆提出改动坡口形式。为采用纯自动焊接创造了条件,工序由5道减为3道。此方法已推广至所有厚板产品的焊接上,仅此一项技术创新,每年为公司累计节约资金近百万元。
“零缺陷”活动是质量的保证
我问方健:你是组长,如何激励大伙去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他回答:我们开展“零缺陷”竞赛活动,不断追求和努力实现产品零缺陷。
去年,小组承担某核电设备,罐体材质为不锈钢,直径4.4米,有31道焊缝,全部需要自动焊接成型,工期紧,材料成本高。接到任务,大伙在方健的带领下,从罐体材料的特性、焊接过程中易出现的缺陷,到焊接角度、送丝速度等一一认真研究。把握不大的,请教技术人员。31道焊缝,共计2800张x光检测片,一次交检合格率98%(焊接检测考核标准规定:合格率为92%)。据了解:该小组几年来,创多项焊缝返修不超标、无返修的记录。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实习生 郝炜